('
马君武高兴道:“秋瑾姑娘,刚才我听郑大人说,两江总督端方大人同意每个月资助1000两,我们能继续把学校办下去了!”
“端方?我不要满人的钱!”秋瑾愤愤道。
马君武尴尬道:“秋瑾姑娘,银子这东西,在哪都是银子,也只是银子。”
秋瑾毅然说:“我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再收满人一点好处。”
马君武说:“这位端大人虽然也是满人,但算不上坏人,你忘了中山先生说的了,支持我们的满人不要反对,要团结。”
秋瑾咬咬牙:“小恩小惠不能看在眼里,不然如何行大义!”
看来秋瑾的脾气还是没有变,嫉恶如仇啊。
马君武说:“你不准备在公学了?”
“不了。”秋瑾说。
马君武叹了口气,问道:“那你要去哪?”
“绍兴,回家。”秋瑾说。
李谕当然知道,回了绍兴她就很可能死在那里了,于是连忙说:“秋瑾姑娘,我尊重你巾帼不让须眉的英豪之气,但你自己也说了要心中有大义。中国之大,哪里不是家?为什么非要回小家?”
秋瑾眼睛闪烁:“有一些道理。”
李谕趁热打铁:“上海是最开化之地,姑娘又有志于中国之女权,不如我在这里给你出钱办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的杂志,伸张女权,为女子开智,就叫《中国女报》,如何?”
秋瑾默念了一声:“中国女报。”
李谕又续上一句:“我可以让夫人吕碧城亲自为你每期撰稿。”
“还有碧城姑娘?”秋瑾终于被说服,“好吧,当年康梁还有同盟会都办了杂志,我也应为两万万中国女子发声。”
李谕笑道:“而且是要振臂高呼!”
好在把她稳住了。
第四百四十一章 我佛山人
别看上海租界只有大概三十来平方公里,清末时期更小,开发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更没有后世那样的高楼大厦。
但这里迸发出来的力量不容小窥,单说办的报纸就多到数不清,而且覆盖了各种门类。
上海的印刷业因此也非常繁荣。
但李谕可不懂办报,准备先去找张元济想想办法。
商务印书社平时也会接一些没有设备的小报的印刷业务,此时就聚集了一些带着版面准备印刷的人。
给张元济表达了要出钱办个《中国女报》的想法后,张元济回道:“如此好事,在下必然双手赞成,不过正巧本人有点事情脱不开身。”
“好说,你介绍个懂得办报的人即可。”李谕说。
“介绍个人……”张元济思考了片刻,突然对外面等着的一个人说:“吴兄,帝师李谕要出钱办报,你有没有兴趣?”
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抬起头:“帝师李谕?科学巨子!”
李谕说:“如假包换。”
张元济给他介绍:“这位吴兄,字趼人,是上海滩一位知名的文人、报人。不过此前遇到不少资金上麻烦,报纸办得磕磕绊绊。”
吴贱人?
李谕总感觉这名字怪怪的,但还是与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张元济拿出一本书:“这是吴兄新作,在整个江南行省都颇受欢迎,疏才兄弟闲暇时可以看看。”
李谕瞄了一眼书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来是这本书的作者。
此书名气自然很大,被鲁迅尊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四本皆出自晚清时期,而且都是直接痛骂晚清。看得出这时候满清朝廷已经虚弱得不像以往一样可以控制思想与言路。
而思想一旦放开,更会加剧清廷的灭亡。
李谕当年在书名上见过“吴趼人”三字,只不过一直不认识“趼”这个字。
而且封皮上的署名是“我佛山人”,并非“吴趼人”。
吴趼人见李谕看着封面有点愣住,说道:“在下曾经于佛山生活多年,所以用了这个署名。”
李谕感觉太逗了:在佛山生活很久,就字号“我佛山人”,太省事了吧。
如果是别的地方,岂不可以叫做“我绍兴人”“我上海人”“我天津人”什么的。
李谕说:“先生字与号一个这么好辨认,一个又认不出,冲突感拉满。”
吴趼人哈哈一笑:“你别说,现在可没有几个人认识这个字。此前我听说先生于一家酒馆招募抄书人时,专门问了‘茴’字四种写法。而我这个,则是茧字的另一种写法。”
“趼”通“茧”。
历史上,吴趼人几年后就会贫困潦倒而死。
李谕问道:“先生有没有兴趣一起办报,资金方面不用担心。”
“这可真是再好不过,而且女报最合我意。”吴趼人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