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大抵是病了,横竖都不舒服,胡乱吞了一包药,便又和衣睡下。头昏昏沉沉的,做什么都没有了力气。吃药是七天,不吃药也是七天,我向来是知晓的。黯黯然吸了一下鼻子,好家伙,一边是堵的,另一边还是堵的。
近来夜里冷得厉害,特别是心里,冷得出奇,两床被子面对这寒冬的挑衅,也显得有些许吃力了,或许只有心仪的姑娘的照料,才能使我感到温暖罢了。”
李谕写完后就出门亲自开车去寄信。
寄完信,接着马不停蹄去拜访了马少宣。
鼻烟壶从流入中国开始,就服务于上层,所以起点很高,在皇宫中颇受欢迎。
马少宣擅长“一面诗一面画”,作品非常雅,很受文人墨客追捧。
李谕进门后,先自我介绍:“本人李谕,幸会马先生!”
马少宣果然十分欣赏他:“荣获诺贝尔奖之李谕!快请进!”
一番寒暄后,李谕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下想求先生一件内画壶。”
马少宣颇为客气:“好说好说,帝师可有画作或者想要题写的诗作?”
李谕说:“没有,先生尽管发挥,在下是送人之用。”
“我晓得了,”马少宣说,“只是时近年关,想要取壶,恐要年后。”
李谕拱手道:“年后便可,我先留下300两定金。”
马少宣推辞说:“帝师的钱我可不敢收得。”
李谕笑道:“不用客气,先生的壶可是能给我派上大用场。”
李谕舒了一口气,还算顺利。
第三百九十七章 时机成熟
严复动作挺快,两天后就给李谕拿来了紫砂壶。
李谕端详半天,问道:“这么个小东西,就值八百两银子?”
严复拿起壶,给他解释:“这一只壶是用细砂制作,光泽如玉,摸起来十分温润。你看邵氏精巧的做工,壶把、壶钮、壶嘴三点一线;壶盖与壶身非常贴合,各处缝隙都异常均匀。内部的出水口同样对称,并且非常细心地做了倒角处理。”
果然是行家才能说出道道,李谕再和自己家里的普通茶壶一对比,好像真的区别不小。
拿起紫砂壶离近了看,还有细细的紫砂,壶底、壶内和壶把的底部都有作者邵氏的印章。
李谕啧啧说道:“这么贵的东西,我肯定不会拿来喝茶。”
严复摸了摸胡须,笑道:“非也,如果用来喝茶,其中值得玩味处大了去。”
他把壶灌满水,与普通茶壶分别向外倒水,问道:“看出不同了吗?”
李谕指着紫砂壶说:“这一只出水非常顺,圆润有力;而另一只普通茶壶细看之下出水的确很散,软弱无力。”
严复哈哈大笑:“虎狼之词啊。”
严复随即又拿出一只小小的茶杯:“好壶当配好碗,这一只建盏,你好生收下,一并送给凤笙兄。”
严复真的太给面子了,这一只上等建盏价值比紫砂壶都要高不少。
不过李谕实在不懂,问道:“多少钱?我付给严师傅。”
“不用,”严复微笑道,“不值几个钱,只要你好好对我家碧城,我就很高兴了,因为人心是无价的。”
李谕仔细收好:“多谢严师傅垂训。”
严复说:“怎么样,以后你是不是也要搞点茶具?”
李谕最起码目前对这些东西还没有太大兴趣:“我还是信奉极简原则,就像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严复来了兴趣:“你还懂得哲学。”
两人紧接着开始了漫无目的的聊天。
——
近卫昭雪这段时间看到吕碧城不在,挺想接近一下李谕,不过李谕并没有给什么机会。
她然后只能去青木武官找上级汇报工作,可头山满等人也不在,只留下了一些联络员。
毕竟现在日俄战争已经打到了关键时候。
日军虽然攻下了旅顺,不过俄军37万大军已经准备南下。而此时的日本国内已经弹尽粮绝,一点支援都提供不上,在国际资本市场再也融不到一分钱。
旅顺攻坚战日本的伤亡达到了投入兵力的一半,这个比例是非常恐怖的。
而此时辽东半岛的日军根本等不到国内的物资支援,于是25万陆军只能北上主动和俄军寻求决战。
赌,还是在赌。
总之现在头山满等人已经焦头烂额,全都跑去了东北。
近卫昭雪没有办法,只能给联络员留下口信后就回去了。
回到府中时,又看到李谕面带喜色地在书房写信,估计是从天津来了信。
近卫昭雪心头微微一酸,不过很快恢复,回到了自己卧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