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算热力学领域的事情,李谕早期两篇著名论文就是关于热力学的,而且分量还很重,所以大家很自然地认为李谕在经典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上造诣匪浅。
昂内斯说:“先生说得没错,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李谕说:“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联手做低温方面的实验。”
昂内斯倒是挺缺人手的,而且对于低温的研究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并不算稀奇,他说道:“我很愿意,但这是一项有点危险性的实验,连我的一些学生都不愿意参与。”
李谕说:“没关系,如果一点危险都没有,科学不就成坦途了。”
昂内斯竖起大拇指:“阁下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
昂内斯1913年因为发现了超导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多少也有点巧合。
而且一开始,超导不是关键,最麻烦的是制备液氦,有了液氦的低温,很多低温物理现象才能被发现。
可以说超导是经典物理学的最后一次高光。
想实现低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液态气体,而目前,全世界只剩一种气体没有液化:氦气。
早在六年前,英国化学奖杜瓦成功完成了倒数第二种气体氢气的液化,温度达到了惊人的零下260摄氏度,也就是13K。
而液氦更是低至4K。
二者虽仅仅相差9K,对时下的物理学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整个物理学界都在关注这件事。
其实就算没有发现超导,单单制备液氦这一项功劳,诺贝尔委员会也会给昂内斯发一块奖牌。
至于李谕,自然是想对超导下手。
原因嘛,一是昂内斯仅仅发现了超导,也就是金属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但低温物理远远不止超导,最典型的就是还有完全抗磁性,磁悬浮就是这么来的。
甚至抗磁性对后世的应用更有意义。
所以李谕可以在昂内斯提出超导后,继而提出完全抗磁性,——妥妥又是可以合拿诺奖的发现。
再者,是李谕对超导比较熟悉,因为李谕穿越前,中国在超导方面的研究确实很强。
上文也说到过,有时候诺奖发早了。否则中国的赵忠贤完全可以因为高温超导拿一块诺奖(仅仅差了一年而已,非常可惜)。
李谕想早点奠定国内对超导的研究基础,从而帮助他拿到诺奖。
只不过这件事会比较晚,要到1980年代末期,那时候李谕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但类似的人物还有几个,并且近在民国时期,李谕既然穿越了,必须帮他们切切实实拿到诺奖才行。
尽可能多树立几个科学大牛形象,对国内教育与科技的早点起飞大有裨益。
第三百八十七章 莱顿大学的“啤酒厂”
很多人一直觉得中国人没有几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似乎在科技领域真的很弱,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就完全应该拿的。
并且是非常关键的诺奖。
一个是反物质的发现!这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成果。
没错,实际上反物质最先就是由中国人赵忠尧发现的,不过当时有些人对他有偏见,一直在挑刺,结果最后发现是挑刺的人错了,但诺奖那时候已经发给了安德森。
而安德森自己都承认是受到了赵忠尧的启发。
另一个是吴有训,康普顿效应这块诺奖就是应该颁发给他,至少是合发。
二老后来都是新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但他们的荣誉远不止如此,——诺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量根本不用多说。
虽然他们两人并没有因为少了诺奖多说什么,老一辈的科研人也确实不太在意金钱、地位,品格高尚到让人难以置信。
但李谕可没他们高尚,真的咽不下这口气。
凭什么!?
该是我们的就得要回来!
只不过此事还不着急,因为两位大佬现在一个刚断奶,一个刚上小学,李谕暂时帮不上忙,未来肯定会大大出一把力。
最起码这两块重量级诺奖不会再跑喽!
——
至于昂内斯正在搞的液氦,只是液氦本身,里面的水也很深。
反正说到底,低温物理有不少有趣现象,超导只是其中之一。
但想实现这些发现,没有液氦又肯定不行。
所以说仅凭液氦这一项成就,昂内斯便完全有资格拿到诺奖。
李谕还把爱因斯坦的那篇论文摆出来和洛伦兹研讨了一下。
洛伦兹此前并没有听过爱因斯坦这号人,但看完论文后立刻就发现里面用了自己的理论。
洛伦兹大为吃惊:“这些数学变换我仅仅是为了证明地球的运动与以太的静止之间的关系,怎么能用到了时间与空间的讨论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