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报纸刊登了李谕去曲阜的事,大家伙发现李谕竟然能“舌战群儒”,——真就是上万嫡系儒生,还不落下风。
这可真是太让人意外了,毕竟对方是堂堂衍圣公。
恰巧最近京师大学堂又开办了进士馆。
听名字就知道是专门招进士的,进来的都是最近科考高中的进士,尤其是今年刚刚结束的癸卯科。
这是一次传统的科举考试,本来1901年就该举办,不过当时恰逢庚子国难,于是推迟到了1903年。
所以1903年不仅举办了经济特科,还有一次正儿八经的科举。
这次科举录取了300多名进士,其中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就被选入了翰林院,然后又有一部分进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现在京师大学堂的地位,它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独立的大学,很多功能和国子监、翰林院有那么点像,要为朝廷培养官员。
不过也是合理情况,毕竟大学堂的领导本身就是二品大员。
作为第一名毕业生,如今又在西学方面造诣颇深的李谕被管学大臣张百熙叫回去与新科学员们一起沟通一下。
李谕本来想拒绝的,毕竟都是些传统科考上来的,与自己的学习环境差距颇大。
而且封建时期中进士可不是容易事,这些人一般都自视甚高,除非他们自己想,不然旁人压根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说教育还是得从年轻人抓起,只有从小教育才能真正有效果。
不过张百熙特意说明了这些人既然想要来京师大学堂,就是有志于西学之人,不会刻意反对西学。
李谕不好驳校长面子,于是同意前去。
第二百四十章 易主的状元
清朝时进士能继续进修,说明以后能爬到的位置更高,那些成绩不太好的才会直接去当官,所以能进入翰林院或者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基本都是些有名有姓的人物。
尤其是来到进士馆的八十人,将来不少会派往日本留学,归国后发挥了一定的余热。
但李谕显然不是来给他们讲课的,毕竟人家都是进士。
好在李谕现在也是个“荣誉进士”,大家坐下来还是可以正常交流交流的。
能给他们高高在上讲课还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只能是当朝重臣,毕竟考进士的,除了极少数,基本都是想走仕途当官。
荣庆现在的官衔虽然和另一位管学大臣张百熙一样,但荣庆还兼着尚书的要职,所以先讲话的就是他。
这批进士参加癸卯科考时,荣庆还是副考官。
礼堂上,荣庆说道:“诸位将来与我都会是同僚,共商国是。”
这么说其实就是表明以后都是自己人,封建王朝科考,中进士的往往会认做考官的门生,所以在封建王朝里当个考官是个超级好差事。
荣庆又说:“能进入这里,说明朝廷重视尔等,今后应当尽心尽力于朝廷,以进入更重要的职位。”
“……”
荣庆巴拉巴拉说了半天,讲的基本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让他们学会当个官,以图更高职位。
这些也正是进士们最想听到的,算是打了针兴奋剂。
而此后另一位管学大臣张百熙角度就有点不同了,他说道:“诸位已然是进士及第,然则既然来到仕学馆,便依旧要继续学习。从我执掌大学堂这段时日看,诸位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你们将来都是各部堂之要官,如若真有心于社稷、有心于朝廷,有心于强盛,那么你们甚至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学习。
“我可以在这告诉你们,朝廷将来会辟出多个新部门,学习于日本国以及英吉利国等西洋制度,比如警察部、商部、邮传部等。新部门自然是需要懂得西学之人,朝廷的意思也是需要众多有此方面才华之人才在大学堂中设立进士馆。但关于新部门之学问,就连我也仅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也没有。
“你们大部分想来也不懂得西学,要是将来真的当到部堂位置,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因而你们应当在此尽心尽力用心于新学问,不要瞧不起西学,更不要惧怕西学。因为我们眼前就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李谕,他对于西学中十分难以掌握的科学一道已经做出了极高成就,让洋人都崇拜不已。所以我想中国人是可以做到的,你们要有这样的决心,学明白洋人的学问,也就是学明白富强的学问。”
看得出,张百熙还是很想让京师大学堂做出点成绩的,也希望让进士们成长为西学方面的专家。
虽然在他的心里,京师大学堂的位置有那么一点借用西学框架的翰林院形式,但起码他的想法还是没什么问题。这些进士能在万人过独木桥的科举考场上杀出来,想来在学习能力上起码不会太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