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伯洋洋得意:“我前几日去茶馆时,被大家伙围得团团转,都想知道你们见面会是什么样。先生真是不得了,能和衍圣公当面交流!”
他们还以为是好事哪,不过李谕明显感觉来者不善。
目前衍圣公已经传到了第七十六代,叫做孔令贻。
话说孔令辉貌似也是孔家传人,只不过是旁支,至于为什么他比孔令贻晚生了一百年,还是一个辈分也很好理解:农村里这种情况很常见,有钱的家里辈分传得快,自然就显得辈分小;而没钱的家庭往往很晚才能结婚生子,传得少,辈分自然就大了。
要是论辈分,现代孔家已经传到第八十代,孔令辉是他的高祖父一辈……
吕碧城说:“大家都认为你们会是一场西学与儒家的交锋,很多人都在关注。”
严复也问道:“京城里炒得沸沸扬扬,各界都在等着你的回复,你要去吗?”
其实到了李谕曾经生活的时代,对于孔家的概念已经非常淡了,大家只知道孔子,很少有人知道孔家传人到底是谁,也没人关注。
历史上有据可考直系相传超过两千年的家族应该只有孔家和日本的天皇。
他们之所以能传这么久,就是因为对统治没有什么坏处,历朝历代还觉得有用。
日本的天皇相当长时间里根本没有实权,在日本就是天上的飞鹤,偶尔出来叫一声就可以。
而孔家也被当成了政治工具,基本就是养在曲阜当成个偶像供着。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这是现在网上对孔子一脉后裔的点评。
除了孔子以及比较近的几代,此后直系几乎就没出过什么像样的人才。
而且孔家对于保护自己一脉传承非常有政治头脑,一旦改朝换代,立刻投奔新王朝。
清军刚打进来就投降,剃发令刚下来就上书《上剃头奏稿》表示臣服。
历代“衍生公”膝盖和骨头似乎都比较软。
但孔家能传承这么久也的确堪称奇迹,汉武帝独尊儒术让孔子成为万世师表功不可没。
能荫蔽子孙千年之久,即便后人没一个出彩的,作为孔子本人,已经相当成功了。
李谕思忖了一小会儿后说:“我去。”
这句在现代网络词汇中很难猜出本意的话,却让王伯、凤铃等人精神一振。
严复也长舒一口气:“我还真怕你不去。”
第二百三十二章 赴约
这封信衍圣公孔令贻写明了要李谕亲启,所以一直没有拆开。
李谕亲自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件。孔令贻的字写得虽然达不到书法家的水平,但在李谕这种书法水平以及国学水平都很低的人看来,也相当不错了。
李谕展开信开始阅读,一旁的严复、吕碧城等人都伸着脑袋翘首以盼。
“怎么样?”吕碧城焦急问道。
“等一下,我还没看完。”李谕说。
吕碧城说:“我看一共也没多少字,怎么看得这么慢?”
李谕终于读完,拿给她:“你也看看吧。”
严复和王伯等人也立刻围了上来,信上写道:
“帝师李谕启。
“吾衍圣公令贻,闻得帝师贵称西学天纵之才,然虽为帝师,却辱及先贤,不得其解。吾不知西洋之学作何,可否以几纸文章便称至圣。人尽皆知至圣先师只存圣公,不知帝师有何学说可称至圣?
“今洋人辱我,却研其学说以为帝师,亦不知可否?
“既君可称当代之圣人,天下亦想知与孔府有何区别,诚邀帝师亲抵曲阜,当面一谈。”
严复苦笑:“想不到衍圣公对你存有不少偏见。”
李谕说:“谁说不是,我就纳了闷,也没惹到他们。”
严复摇了摇头说:“此信不见得是衍圣公本意,曲阜不仅仅只有孔家,背后错综复杂,想必是有人推动。”
李谕眉头一皱:“严师的意思是?”
严复轻轻捋了捋胡子说:“你不在的这段时间京城发生了不少事,经济特科已经张榜,前五名被革去四人,天下哗然。管学大人张百熙以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大人又上表实行新学制,太后虽仍举棋不定,但传出的消息已经倾向于二人观点,要渐渐废除八股继而废除科举。而如果废除科举,转而采用新学制,疏才小弟,你认为曲阜孔家还会有如今地位吗?”
李谕说:“八成会一落千丈。”
严复说:“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更关键的是,一旦科举被废,朝廷也就没有了后顾,必将全力推行新学制,而新学中最富声望的又是疏才,所以《申报》等各大报纸才极力推崇你,要将你推到孔圣人的地位,以督导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