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太炎也觉得李谕说的有道理:“这里面可不是学堂,每天都要做工,你在日本的学业并未完成,还是以学业为重。”
邹容说:“我是怕您被……被他们迫害!”
章太炎笑道:“这里不是刑部大牢,不会的。”
李谕也力劝:“你想陪着太炎先生坐牢,可以,但你最起码先拿到毕业证书,又或者外面还有义勇队,那么多事做,总该不会是怕了学业也怕了刀枪吧?”
李谕有心激他一些,毕竟是个年轻人。
章太炎当然明事理,肯定不愿意一个18岁的青年陪着自己坐牢,说道:“疏才是有大才华的人,你听他的没错。我虽然在狱中,却能看到新闻,你在外面做什么我都知道。”
邹容苦涩道:“您不愿意我在这里?”
章太炎哈哈大笑:“你要是在监狱外面,就能时常来探监。监狱里伙食可不好,到时候还能给我带点烧鸡美酒,我也高兴得很。”
两人连消带打,邹容终于有点打消一起坐牢的念头:“那我一定经常来看您!”
章太炎说:“这才对吗!”
租界的法院其实本来并不太愿意管《苏报》这趟子事,要不是清廷执意当原告,章太炎也不会被关多久。
所以邹容不自投罗网的话,在租界里压根没人会抓他。
毕竟提篮桥监狱刚建没多久,还没扩建到后世远东第一监狱的规模,如今根本没多少空牢房关几个只是提笔写字的。
总之先让他留在外面,至于他无处发泄的青春力,再想办法给他找途径宣泄宣泄。
第二百一十七章 先驱
几人商量好,让邹容先进入爱国学社,跟着蔡元培和章士钊,反正都是进步人士,有的聊,然后找机会再东渡日本。
等李谕回到南京路时,谢煜希已经从静安寺西回来。
哈同满面荣光,非常高兴:“女士真是大手笔,要买这么大一片地做教育。”
李谕问谢煜希:“你已经选好地方了?”
谢煜希说:“我可不喜欢拖拖拉拉,地图看过后,哈同先生又开车带着我转了一圈,似乎最好的地方就是当初你买的20亩地旁边。”
好嘛,自己的选择也算是帮她指了路。
李谕问:“你想买多少?”
谢煜希说:“西边大概一块300多亩,一并要了。”
李谕笑道:“你下手可真是够狠,买地皮就像去菜市场买菜。”
谢煜希也不傻:“我打听过地价,已经很低了。”
哈同说:“我给谢女士的价格要比当初给你的还要低一些,毕竟面积这么大。每亩地420两,再去掉零头,地价一共13万两。”
确实比在天津时贵了许多。
这么大一块地,可以建个中小学,然后再建一所初等规模的大学。
至于李谕之前买的20多亩地,李谕准备建个自用的科研小基地,私人空间还是需要滴。
哈同当然高兴,13万两,单单税费就要差不多五六万两,再加上配套以及潜规则走关系的费用,单纯进他腰包的就要接近2万两。
所以实际上的花费将在25万两以上,也就是接近50万美元。
可谓是最大的一笔支出了。
这种大笔投资需要走的手续比较麻烦,趁着谢煜希跑初期手续的空当,李谕准备去商务印书馆找张元济,他的教科书已经要准备开印。
张元济见到李谕,高兴道:“我几乎给所有能联系上的新式学堂都发去了样书,他们喜欢得不得了!半个月不到,我已经收到了数十所学校的订购意愿书,今后肯定还会更多。”
李谕笑道:“这么受欢迎,以后再版时一定要更加关注细节。”
看这些入门教科书的必然都是孩童或者初学科学之人,甭管他们的吸收能力如何,起码路不能带歪。
屋中的一人听说眼前的是李谕,立刻上前道:“您便是当朝帝师,科学巨匠李谕先生?”
李谕问道:“阁下是?”
“本人王季烈,字晋余。目前也在编撰一本物理学方面的大学书籍,此前得闻先生的著述后,真是惊为天人!”
王季烈最有贡献的是为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不少事。
王季烈虽然不是专业学物理的,但是很早就对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知,于是在中了举人之后,就开始搞起了物理书籍翻译。
五年前的1898年,王季烈与英国人傅兰雅一起翻译了一本美国出版的物理书籍:《X射线,或不可见射线的照相术及其在外科中的重要性》。
这是现代翻译方式,王季烈此时的中文译名其实是《物理通电》。
该书对X射线的介绍还算是比较全面。详细介绍了X光的发现史、产生X光所需的电路及电气元件的特性,X光机的构造、安装、操作,X射线照相的原理和在医学上的应用,附有人手、鱼骨等物的X射线照片30余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