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楼一脸委屈:“我也没想到太后福字都会写错啊。”
是啊,谁能想到!小学语文老师都看不下去!
傍晚时分,载振叫上李谕又来到了酒吧,一起来的还有醇亲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生父亲。
“贝子哥,今天怎么有雅兴叫我一起饮酒。”载沣问道。
载振说:“醇王爷,我正想向您请教请教出国的事。”
醇亲王载沣去年刚出使过德国,乃清朝有史以来第一次派皇室亲王出使,不过事情却不太光彩,是去给德皇威廉二世道歉。
因为去年《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一款第一条,便就“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一事”作出了规定,“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
所谓“惋惜”之意,就是德国驻华公使克林格被杀一事。说起来这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借口,自然也摆在了第一条。彰显着列强们实则求的是正理,而不是后面那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的虚情假意。
何其冠冕堂皇!
但弱国无外交,人家怎么说就怎么是了。
德国当时相当傲慢无礼,给载沣所带使团的礼节要求竟然是: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其他参赞随员须“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叩首”。也就是说,德国皇帝是坐着接见,清政府的特使醇亲王载沣要行三鞠躬礼,其他随员则要像拜见大清皇帝一样行下跪叩首礼。
当时的外交会面,哪有下跪的,绝对是奇耻大辱。以后要是别的国家也如此效仿要求清朝使节下跪,不就完犊子了!
慈禧知道后也开始争起来,都说了打人不打脸,怎么又开始不给面子了!
太讨厌了!
折我面子的事坚决不行!
载沣当时已经到了德国与瑞士的边界,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德皇一度拒绝接见。
好在后来其他国家出面斡旋,才改成了都行鞠躬礼。不过在波茨坦的整个会见过程德皇一直端坐座位上,从未起身。
但载沣觉得这样已是“大局保全,国体无伤”了。
后来英法等国知道大清亲王出门了,想邀请他过来串串门,载沣也想周游一下列国,德皇竟严辞拒绝,说他“有违专诚之旨”。
是的,连这个权利都不给,只能是专诚来给我德皇道歉的!
载沣没有办法,只好草草回国。
德国十年后知道过来道歉的载沣竟然成了摄政王,其实也是追悔莫及。当然人家并不是怕了大清国,而是被周边英法等国嘲笑不懂外交礼节。
现在溥仪还没有出生,载沣地位也没那么高。
总之去年出使德国算是屈辱性的,但这次载振就不一样了,是大清主动去给英王贺礼,并没有身份上低人一等的问题。
酒吧老板郭唯一端上来了威士忌和蒸馏水,给几人调好酒。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几杯酒下肚,载沣给载振讲起了在德国的“受辱经历”。
载沣说:“贝子哥,你是不知道,他们的军威太胜,那些个我说不上来的机器也太强了。”
德国一直重视军事,对载沣震撼还是蛮大的。
“醇王爷觉得我也会遭到屈辱待遇吗?”载振问。
“不不不!你绝不会,你是去贺喜,又不像我是去奔丧!”载沣又灌进肚子一杯威士忌,指着李谕说,“对了,你可以带上他。”
李谕讶道:“我?”
第五十三章 出使天团
载振也没想到这一点,毕竟出使名单已经由总理衙门定好了。
“醇王爷何出此言?”
载沣说:“现在李谕在欧洲已经有了名望,尤其是在英吉利国。正好你就是去英吉利国,就我看,洋人都重视懂这些学问的,多少也能提点咱们的颜面。”
载振想了想说:“此言有理,现在太后也知晓李谕,他的西学造诣没有问题,也会说洋话,再合适不过。我今天回去就上奏太后,请旨带上李谕。”
李谕在旁边都蒙了,怎么一来二去自己也要被带过去了。
不过想想也好,老在皇城呆着太闷了,出去走走还是不错的,并且算了算京师大学堂的开学要到10月中下旬,时间上也来得及。
慈禧看到载振的奏折后,立刻答应,并下懿旨强调:“此行固为典礼所关,亦藉以恢扩见闻、增长学识”。
载振拿着慈禧的懿旨,笑呵呵地找到李谕,“有李教习陪同,真是太好了!”
现在已经临近出国时间,载振带着李谕在总理衙门见到了出使的使团,阵容还挺强大:
梁诚,参议官直隶候补道,二品衔。梁诚的功绩不小,但是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就是他在担任驻美国公使期间敦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减免了部分庚子赔款,而这部分钱有不少后来直接用作建设了清华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