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 郢州富水 > 第258页

第258页(1 / 1)

('

左千牛大将军掌皇帝近侍,他开口也代表禁军里的世家和宗亲不愿意,千牛卫里都是宗亲与高官世族子弟。若非当年刘从祁回长安时过了年龄,刘千甫必定把他送进千牛卫。

“如今已是六月底,秋收近在眼前,京中百官都要发放禄米。可江南水患怕是无米可收,灾民流乱需要国库赈灾,且不说洛阳周边的郑州等地也遭受水灾。”郑郁站出文官之列,说,“就算从粮仓调粮发放,那日后呢?赈灾能解一时灾民,可能解一世?百姓无田可耕,便成流民。而剩余耕种的百姓则要承担远超自身的赋税,时日一久也就弃田而去。国库无钱无粮,如何养天下百姓与戌边的将士?”

“北阳王也同意了?”秘书少监林广说道。

他为太祖皇帝曾孙的幼子,皇室宗亲,未及四十,相貌威严。

他们不敢与刘千甫明面上对着来,可想拿捏一个郑郁还是轻而易举。

郑郁答道:“北阳王为朝臣,与陛下一样以江山社稷为重,自然同意新法。此法乃是解我大雍眼下土地问题的一项新举,推行得当功于千秋万代,福泽万民。”

林广冷笑道:“怎么?不同意就是视江山社稷如无物了?新法推行,户部就要拿钱,工部出力。”随后朝孙正问道:“孙尚书,国库去了赈灾钱及军饷,还有几个钱?”

孙正答道:“启奏陛下,除了这些国库现有余钱一亿一千二百万。”

这时司农寺卿说:“陛下,据太仓署的人来报,长安周边粮仓加一起的粮食不足三百万石。更莫说这郑州水患,要从含嘉仓运粮。陛下,马上便要入冬,这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税怕是收不足往年啊!”

严明楼淡淡道:“新法为百姓固然可行,可如今这局面怕是不行吧?国库无钱无粮,更莫说就算推行下去,这官员一层一层的扣下,到得朝廷又有多少?流民动乱才是眼前根本。”

“治病方得治本才是。”郑郁说,“流民就算赈灾好,可他们已逃离故乡,回去之后田还是那块荒田,更何况秋收之后又要交税。不如就在此时将新法推行下去,将百姓安抚下来。”

严明楼又要开口时,德元帝终于受不了,说:“诸位爱卿别吵了,此事还需慢慢商议。且看江南水患后预估下能有多少粮食,再者命各地州县重视水利防护。退朝。”

殿中的官员吵了两个时辰,还从长安赶来议政,此刻还是被德元帝一句慢慢商议给推了回去。郑郁现在还领着侍御史的官职,最近这几日鸿胪寺的事少,他也就回了长安御史台。

郑郁才在殿院坐下喝了两口茶,郑郁就见御史中丞王安齐走过来。起身做礼,问道:“王中丞何事?”

“骊山殿中,怎么不见袁相开口?”王安齐笼袖问道。

郑郁想了想,说:“袁相公真的开口,怕也是与我一样的。”

回答滴水不漏,王安齐出身世家,他背后乃是寿阳王氏。

王安齐颔首,随后在他身边坐下,笑着说:“砚卿,你前途无量,何必搅这趟浑水,其实你若不表态这件事,袁相和刘相这等人物也会事情办好。”

世家与宗亲吵闹的点只在于为何推行,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他们也需要支持,当然更多的则是不希望新贵支持这件事情。

譬如北阳王之子的郑郁。

“为民谋事怎是难事呢?”郑郁话语轻声地推回去,“王中丞居高官位,自幼熟读百书,通晓人伦,想也是位为圣上和百姓着想的人。若是圣上将新法推行下去,王中丞心里会欢喜吧?”

王安齐心道好险的语言,他让郑郁别瞎掺和,有袁纮和刘千甫那俩宰相在,世家和宗亲总能找到错处弹劾回去。可没想到郑郁如此坚持,还直言新法必行,到时要是圣上都同意了,他还不高兴,那不是吃撑了拿着脑袋玩吗?

王安齐怕被套话,闲聊两句后就离开了。

骊山殿上的重修税法事一说开,朝野上下顿时炸开了锅。各地世家与宗亲官员纷纷上书,直言不可。一时御史台与政事堂忙的不可开交,互相弹劾的折子如雪花似的飞入御史台。

而德元帝只想避暑,并不想看这些烦心事,只把事情全放给政事堂与御史台。

这日才用过早膳不久,郑郁正在看大雍历年的土地数与粮食产量,没多久就有内侍前来,越过殿内其他侍御史后,朝他说道:“郑御史,圣人传召骊山。请。”

郑郁知晓德元帝的考验来了,骑马随内侍去了骊山。

--------------------

第100章 蓝田

夏日初午后,连续数日的大雨浇灌着这座帝京,这使得今日的长安城颇为凉爽,虽有蝉鸣振耳,却不觉往日闷热。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