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陈义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谢余也不再多说。
他开始叮嘱六子和大军,说起接下来的战术安排。
两个时辰后,朱景昌带着四千多名府兵,离开了大营。
而在朱景昌离开后没多久,谢余也带着人离开了。
看着突然空荡荡的大营,知府齐宏易忍不住念叨:“老天保佑,别再出岔子了……”
……
西畴和木央相隔二百余里。
不过南方山多,这二百里山路弯弯曲曲,真想赶路,骑马反而不如步行速度快。
谢余带兵出发的时候,队伍里多了一个叫石川的向导。
此人是谢余找同知侬印祖要的。
石川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对广南一带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闭着眼都不会走丢的程度。
按照石川所说,西畴和木央之间,有两条路相通。
南边的一条路,年久失修,坎坷难走。其中要穿山、越林!当地很少有人走那条路。
北边的一条路,靠近广南府。
是后来土司的人与广南府的人合力修的。道路平整,属于官道了。
询问一番后,谢余让人快速出发,前往南边那条不好走的山道设伏。
听到谢余要在那里设伏,石川也是百般不解:“安南人大抵还是会走北边吧?毕竟那条路好走,而且……真要是驰援的话,不是越快越好吗?”
谢余笑了笑道:“不管北边还是南边,总得挑一个吧。咱们这点人,肯定不能兵分两路。否则不仅不能打击对方,反而会损兵折将。”
“而且……这南边的路,更靠近安南。对方孤军深入咱们的地盘,或多或少心里还是有些发虚的。因此在行军的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有退路的方案。所以我觉得,他们走南边这条路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作为主将,谢余不需要和石川解释这么多的。毕竟石川只是个“带路的”。
可谢余没有任何架子。
他和石川交流的时候,也完全把石川当成了一个身份平等的朋友。
石川见谢余如此“尊重”自己,也是一脸感动的表情。
“将军,小人能问问,您准备如何打这伏击战吗?”石川怕谢余误会自己有打听军情的嫌疑,赶紧补充道,“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帮您选个合适的埋伏地点。”
谢余笑着点了点头:“找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以箭矢对敌人造成杀伤!对方想反击,都没有办法反击!”
石川仔细想了一阵,最后点头道:“有!”
石川找的地方,是一个不算太高的小山头。
但谢余仔细看了看这地方,也是忍不住冲石川竖起了大拇指!
果然不愧是熟悉广南每一寸土地的“好向导”!这地方太适合谢余的埋伏作战计划了!
这个山头略为平坦,地势也不算险峻!但也因此,可以埋伏下更多的人。
而半山腰的位置,正是过人的山道。
那山路绕着半山一圈。
说是山路,但也仅能供两三人并排行走。
倘若不想绕山而行,也可以翻山。
不过这翻山就有些费劲了。
接近六十度的陡坡,让人在翻山的时候,必须小心再小心。
否则一个不注意脚底打滑,就得滑下去。
最关键的是,那山道外边,是呈九十度垂直的崖壁!
崖壁也不算太高,顶多三十米的样子。可摔下去,不死也得残废!
观察了一下地形,谢余嘱咐众人爬到山头浅窝里埋伏起来。
这一埋伏,便是三天。
毕竟安南人的行动,要看朱景昌那边的战况。
倘若朱景昌奈何不了木央镇的安南人,那人家也没有必要再来回折腾了。
三天的时间里,大家伙儿吃住都在山上。
而石川也再一次见识到,这支队伍和他以往见过的府兵队伍,有多大的区别了。
大家吃的东西,都是一些提前做好的炒米、肉干、果脯。尽管都是凉的,但石川被“投喂”了三日,吃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味道好吃不说,关键还挡饥!
几块肉干下肚,他感觉一天都不用吃东西了。
除了吃的方便,这些人还随身携带了一个小“瓷瓶”,那瓶子里也不知道装的什么东西。
在山上耐心等候的时候,大家会从里边倒出一些液体,涂抹在身上。
谢余让石川也抹一点。
石川抹完之后,竟神奇的发现:平日里那些恼人的蚊虫,都“消失”不见了。
当然了,那些蚊虫并不是真的消失了!
它们只是不再叮咬石川罢了。
发现那瓷瓶的神奇之处后,石川也是有事儿没事儿就盯着大家伙儿身边的箱子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