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很快,徐老太太就开始生病了。
一开始只是腰酸背痛,人老了总会有这样的毛病。
谁也没在意。
渐渐的,她眼睛也不大好了,虽然没有看不见,但是也模糊了。
可这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她开始糊涂了。
总是说些不该说的话。
她一辈子做的最得意的事,就是换了方氏和叶氏的孩子。
而她一辈子最伤心的事,就是不能嫁给方氏的父亲。
所以她反反复复说起这两件事。
方氏聪明的不凑过去,所以就依旧‘不知道’那些事。
徐老爷大惊之余,觉得不能破坏家里的和谐,所以老太太就闭门养病了,谁也不能打搅。
方氏冷笑,只当不知内情。
李氏生下儿子的时候,长子徐鹏安正要去科考。
他是个很出色的人,那些年,被方氏教导的极好。
本来,方氏虽然恨他换了自己儿子的人生,可毕竟是自己养大的,他也算无辜。
所以打算放过他的。
直到,方氏知道他给叶姨娘上香。
呵呵。
一个嫡出子,会给一个姨娘上香祭拜,是为什么呢?
方氏此时明白了,整个徐家,只有她和死去的那个孩子,才是外人啊。
所以,当徐鹏安从贡院出来,就赶上有人惊马。
他是当场死在马蹄下的。
讽刺的是,他考试的成绩很不错,只可惜再是不错,人也没了。
知道儿子没了,方氏哭的险些死过去。
她此时,方能真正发泄丧子之痛……
接连死了两个儿子,徐老爷碰见了一个道士。
道士一见他就叹气。
云里雾里说了一堆话。
方氏问徐老爷:“这位仙长说的话,我怎么不懂?什么是换命改命,反而害命?还有什么是血亲有怨气?莫不是……当初叶姨娘母子有怨气?”
听了这话,徐老爷只是斥责她不要乱说。
第311章 结果也算圆满
可徐老爷心里却是大惊。
有怨气的是他的老娘啊。
她现在每天都是怒骂和反复说起那件事。
是她换了两个孩子的命,才导致两个孩子都没了啊。
要是不换,说不定都好好的。
人就怕想,越想越像。
于是等徐鹏安安葬后没多久,徐老爷就将老太太送去庄子上养着了。
他已经连丧两子,膝下只有李氏生的一个小儿子了。
也这个年纪了,能不能再有还不好说。
李氏出身不好,养孩子也不好,所以方氏这个嫡母很轻易的就将孩子养在膝下。
又过了三年,徐老爷也开始生病了。
他患上一种关节病,尤其是一双膝盖,天天都肿胀无比。
郎中说法都差不多,就是需要静养。
一开始他还能忍痛上朝。
可是不过半年,就不能行走了。
既然不能行走了,他也承担不起朝中重任,被迫告病辞官。
小儿子还小,自然不可能接替他,族中倒是有人,可是没有一个能有他爬的高。
徐老爷渐渐卧床不起,一双腿,渐渐就彻底废了,再也没有起来的可能了。
也是这时候,方氏才改了柔和。
她用铁腕,将整个徐家收拾了一遍,打死,送走一批。
两个姨娘也是看得出眉高眼低的,是依靠一个不能起来的?还是依靠大夫人?
答案不言而喻。
甚至那个没有生养的姨娘就直接求去了。
方氏也不拦着,给了一笔钱就叫她走。
李氏也乖觉,说永远服侍大夫人。
她们娘俩就依靠方氏。
方氏甚至把庄子上的老太太接回来。
停药之后,老太太渐渐恢复了些,也知道受了暗算。
奈何她娘家不如徐家和方家,是说不上话的。
至于徐家族老有意见,方氏只一句,愿意资助帮扶族中子弟。
就叫族老们散了。
方氏借着风水的由头,将叶姨娘和徐鹏举,徐鹏安的尸身都挖出来。
重新下葬时候,郑重的将徐鹏举在族谱上改在她名下。又给配了婚事。
而叶姨娘和徐鹏安真正的尸体已经被她送出城,挫骨扬灰。
而棺材里,不过是两只死了多时的野狗尸体。
她告诉了老太太和徐老爷这件事,告诉他们她不会杀了他们的。
她买了两个聋哑的仆妇伺候这两个人,好吃好喝,干干净净。
但是不许起来,不许离开这个屋子一步。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彼此。
聋哑仆妇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声音。
他们只能与对方说话。
落得这步田地,这母子怎么可能还好好说话呢?
他们只会谩骂,埋怨。
有时候会互相扔东西。
仆妇都会收拾好,然后受伤了,就给上药。
一天三顿饭,两次水。不吃就塞进去。
渐渐的他们就连谩骂都没力气了。
七年后,徐老爷死于一个早上,一个沉默的早上。
他早就习惯了好好吃饭,因为不吃会被塞进去。
可他不能起身,被换着花样绑着。
他只能躺着,身体各项机能都废了。
他安静的死了。
方氏给他办了丧礼,丧礼隆重极了。
徐老爷死后,徐老太太其实已经疯了。她也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疯。就是长久的沉默和被迫不能动,使她精神错乱。
本就吃过很多那种药,如今彻底是不正常了。
她这些年,也不是没有后悔过。
可后悔过后,又觉得无所谓,痛快。
反正方氏这一辈子是毁了。
六年后,她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徐老太太的丧礼办完的那一天,方氏又做了梦。
梦里,是个美极了的美妇告诉她,她儿子徐鹏举曾留下一句话,说原谅她了。
方氏醒来,泪流满面。
也是这一年,盛夏,南北大涝,江河决堤。
无数人受灾。
方氏以诰命之身进宫,拜见贵妃。
当今皇后过世了,贵妃就是后宫最大的人。
她跪求贵妃,愿意将家财全数上交国库,只求能救人。
此事自然惊动了年迈的皇帝。
他从记忆的角落里找出了当年那位徐爱卿。
这般深明大义的女子,老皇帝平生仅见。
自是要亲自见一面的。
方氏毫不犹豫,说自己只有一庶子,庶子顽劣,不堪大用。只留下一点点家财够他过日子便可以了。
余下所有钱都交给国库,只求一个恩典,为她的儿子徐鹏举立一个小小的庙,求个祭拜。
而她送上来的单子,是令皇帝也震惊的一个数字。
徐家几百年的基业,不容小觑,还有方氏带进来的嫁妆,甚至是徐老太太当年的嫁妆。
徐老太太固然家世不如他们,可也是不差的。
甚至还有叶氏当年家破之后带来的古董字画之类的。
老皇帝草莽出身,就算接了前朝皇宫,一次见这么多好东西和钱,也是震惊的。
当即准许。
于是,方氏根本不顾族中人反对,将家财全数交给了朝廷。
而方家紧随其后,也将家业交出去了三分之一。
他们当然有别的考虑,与其等灾后老皇帝清算世家,不如先出血。
可不管怎么样,徐家这样的,才是叫老皇帝记住了。
薛鹏举的庙建起来,别的不知,灾民们却知道他的母亲捐了整个家财。南方北方决堤的江河都是用那个钱修建的。
所以,他的庙一时间香火鼎盛。
方氏做完了这一切,将余下的钱给了李氏和她儿子。
宅子也一并交出去了。
她对徐家只有恨,肯为徐家留下一个孩子,就是她所有的仁慈。
也是她……不想作孽了。
最后,她便出家,做了道姑。
她自觉做不来好人,就只能约束自己,不做坏人。
很多很多年后,徐鹏举的庙还在,后来人们叫他退水公。竟还发展出请他的神像能镇住水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