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客人中的少年,乃是是西域佛门弟子,阿沙支。
阿沙支从记事起,便在佛门中修行了,因阿沙支聪明伶俐,对于佛理都能很快的领悟,甚至超过了大师兄,长老们因此对阿沙支都十分喜爱,首座也将阿沙支视为最喜爱的弟子,佛门的未来,将阿沙支收为关门弟子。
西域佛门的弟子平日除了研读佛经外,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维护西土的平安,佛门弟子虽以慈悲为怀,亦有降妖伏魔之能,因为有佛门的存在,魑魅魍魉,妖魔鬼怪皆不敢放肆。
阿沙支修为虽高,却因为年纪还小,从没有参与过除妖的任务,一直以来都是深居佛门,研习佛家经典,七岁时竟已能将现今所存典籍领悟透彻,也就是在这一年,师父将阿沙支视为了未来的接班人,并传授阿沙支传说中的心经。心经的修炼功法由首座代代相传,佛门中除了首座外无人可以领悟奥义,师父这样做,应该是预感自己天命将至,打算传位于阿沙支。
师父在为阿沙支讲授心经时,提到了自己的师兄,法号为苦难的僧人,当年与他是首座之位的竞争者,但就那时来看,形势是完全倾向于苦难的,师父根本没有机会接任首座之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苦难却选择了出走。
据师父所说,苦难的心地是全天下最为慈悲的,他毕生的志向便是想将佛教传遍天下,使人们脱离痛苦,达到自己普度众生的理念,如果做了首座,则终生都会留在佛门,因此他选择了出走。即使当时许多人极力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的信念,而传播佛教对于佛门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最终首座无奈同意,将心经传授了师父,首座之位自然也被师父所得。
阿沙支听完了这位师叔的故事后,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阿沙支从未踏出过佛门一步,所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阿沙支心中也认为,比起每日将自己关在屋子钻研佛经,不如出去传教,使佛理真正发挥他的作用,阿沙支本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但听了师父之后讲的事后,硬生生的把话咽了回去。
师父说,苦难在离开佛门后,走遍天下,广泛传遍佛教,但可惜他最终踏足了中土这片地区,这让他的传教之路走到了终点,并把自己牢牢禁锢在了那个地方。
中土以道教为主,连年混战不止,最终好不容易由一个名叫“燕”的国家统一,然而燕的第二代君王燕括严刑峻法,剥削百姓,所以在消停了没多少年后,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中土又重新陷入了混战,最终五国并立。
燕国拒守北方,改称北燕,西北部被游牧民族入侵,号称西凉,西南国家为朝云,东部国家为沧海,南部国家为南楚。
因为大陆动荡,道教也开始分化,加之外教入侵,逐渐失去地位。上述五国境内都有一个支持着其国家的门派,实力强大,北燕为凌剑山庄,沧海为八玄宫,南楚为兵门,西凉为鬼域与刑部,而朝云则是以苦难创立的梵音寺与一个名叫沈策的人创立的武宗为支柱。
西域的历任首座皆认为佛门弟子不该参与人世间的争斗,特别是这种国家的纷争,所以苦难于朝云创立梵音寺的那一刻,佛门便已将他除名了,师父还告诫阿沙支,要以苦难的事为戒,以后万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阿沙支对于师父的看法并不认同,反而认为苦难师叔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而这道理与阿沙支心中的相同,自此以后,阿沙支便对中土产生了幻想,很想去那走上一遭,在各个国家看一看,最主要的,是能与师叔见一面,交谈一下各自的理念。
阿沙支隐藏着这种想法领悟了全部心经,使师兄弟们大为佩服,而阿沙支却感觉到了一种空虚感,因为心经算是世上的最后一部经书了,将其领悟后,阿沙支在佛门愈发的感觉无事可做,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师父又不准阿沙支参与除妖的任务,所以佛门的生活让阿沙支觉得枯燥乏味,很想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而机会也在阿沙支的等待中到来。
朝云梵音寺的苦难大师为增强弟子修为,想要前往西域佛门,求取传说中的心经,不过由于他年事已高,便将此事拜托给了武宗宗主沈策,此人阿沙支早就听说过可真的见到他时,阿沙支不敢想象已为宗主的他,竟然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沈策来到佛门后,讲了自己所来的原因,一向与苦难持相反理念的师父必定不答应,而且心经只会传给每代首座,因此强硬地一口回绝,而沈策却没有就此放弃,他向师父讲明朝云君王为天下百姓而战的信念,讲述了中土百姓所受的苦难,让师父产生了一丝动摇。
不过这不足以让师父同意他的请求,而是将他赶出佛门,他却在寺外跪了三天三夜,几近晕厥,最终师父下令将他抬进佛门,给予饭食后运用青幻梦法使其入梦,试探他的真心。
师父的性格阿沙支是清楚的,他执拗的很,一旦决定的事很难改变,阿沙支不知道沈策究竟在梦境中经历了什么,其表现竟得以打动师父,使他改变了想法,最终,师父令阿沙支随沈策返回朝云,将心经传授给梵音寺的弟子,提升他们的修为,助朝云君王早日夺取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