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虽然只是下邳国南部一个小城。
但身为下邳相的郑牧,是不会允许辖区内的城池被袁术抢占的。
城虽小,但也是不容侵犯的。
郑牧要打造江淮防线,东城是必然要夺回来的。
“宪和,你留在淮陵。”
“牧只有一个要求,这淮陵的官吏中,不得有袁术的人,也不得有下邳陈氏的人。”
东城目前不需要简雍亲往,郑牧将简雍留在淮陵,又留下五百丹阳兵助简雍行事。
而淮陵原本的一千守兵,则是被郑牧带上同往东城。
这一千守兵,虽然算不上精锐,但若要留在淮陵城却也会给简雍平添不少麻烦,故而郑牧将这一千守军打散到军中,视其表现决定是否要留下来编入丹阳精卒中。
只要打仗,就必然会有军卒减员。
郑牧也不可能一有丹阳兵减员就去丹阳招募丹阳勇士,要想让丹阳精卒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就得随时挑选猛卒勇士进行补员。
简雍也知道淮陵的重要性,这城池不是打下来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想要掌控淮陵就得先将袁术和陈珪的人给踢出去。
“郑相放心,淮陵有雍,可速去东城。”简雍也收起了平日里的不羁,应下了郑牧的重任。
郑牧又将淮陵令带上。
这个淮陵令也是有些本事的,乃是彭城广戚人,名仕姜肱的从孙。
广戚姜肱博通《五经》,又精通星纬之学,在世的时候慕名来求学的有三千多人。朝廷的公卿曾争着请姜肱出仕,但姜肱兄弟都不肯入朝为官,由此而知名。
姜肱兄弟死后,广戚姜氏虽然逐渐没落,但因为家族底蕴在,亦是远胜于寻常士子。
淮陵令姜山,虽说才名不如祖上,但凭借家族底蕴二十举孝廉,不到三十就当上了淮陵令,这是寻常士子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