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散去的人群道:“满园春开店一月以来,承蒙各位父老乡亲照顾,才能生意红火。店里的东西虽然比起其它家的要贵上些许,但这全是绣娘们一针一线,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数月新技法才绣出来的。”
“做生意讲究一个和气生财,有些商家不想着提高自家东西的品质,只想着搞垮对家,怎么能让顾客满意呢?”
围观群众开始叫好,芳香园的老板见计划落败,脸色更加灰暗了。
眼见局势好转,贺兰君顺势提出自己刚定好的计划:“各位家中若是有精于刺绣的人,可以到我们满园春报名,通过筛选的,自有我们店里来教习绘画和刺绣,薪酬丰厚,欢迎报名。”
如今店里只有十名绣娘,做些小的绣件倒还可以,可若是做大的绣件,人数就远远不*够用的,再招一批绣娘,提早培养,才能跟上后续店里的需求。
这话一出底下就炸了锅了,大家开始讨论起这满园春的绣娘,一个月能挣多少银子,有人惋惜自家没有一个人精通刺绣的,还有人一听完这个消息就准备回家,让家里的女人们都来报名试试。
贺家小姐要招绣娘的消息,就这样又一次传遍了安宁县。
第25章 遇乞巧众人邀乞巧
韩昭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是三手消息了。
贺小姐查账当日,莺儿也在店内,恰好在一楼目睹了贺小姐在二楼智斗两个闹事儿的人,成功挽回满园春信誉的全过程。
她回头就找在后面绣房的晓月,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给她演示了一遍前面发生的事情,其余的绣娘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王大娘回家按照惯例先来韩昭家找钱小舟,也没忘将这一天发生的大事儿告诉儿子。
她说的兴高采烈,激动万分,仿佛自己就在现场,钱小舟和韩昭也听得认真。
经过莺儿和王大娘的演绎,贺小姐的形象越发的伟岸:面对来闹事的泼皮无赖,她镇定自若,有备无患,在楼上轻轻一挥手,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危机。
若是太史公在世,要写一卷奇商传,那么贺小姐必能在其中占得几页。
钱小舟听完她娘的描述,啧舌道:“贺家小姐还真是厉害呀。”
王大娘一仰头,满脸的骄傲之色,“那可不,我们东家智勇双全。别看她年纪小,可厉害着呢。”
韩昭在一旁笑一笑,没有出声,贺小姐的智勇她早已领略过。
王大娘说完店里的事情,尽了兴,又看了看满地的灯笼骨架,关心地问:“你们中秋节的灯笼做的怎么样了呀?还顺利吗?”
韩昭结束了手上的动作,笑道:“还在准备呢。”
钱小舟迫不及待的要跟他娘显摆:“娘,这次韩昭哥要做一个特别大、特别厉害的花灯。我也在帮忙呢。”
韩昭给他看过花灯的图纸,还有机关的设计。他是第一次知道花灯竟然还能做成这个样子,只是他现在技艺尚浅,只能帮忙劈劈竹片,扎扎骨架这样子。
王大娘被勾起了好奇心,问:“什么厉害的花灯呀?什么样子的?”
钱小舟刚想张嘴,韩昭瞥了他一眼,打断了,笑着对王大娘说:“大娘,我们还没有做好呢,现在还在打磨阶段呢,等做好了你就能看到了。”
王大娘于是就不再问了。
钱小舟也老实闭了嘴,他是个聪明孩子,韩昭那一眼就是告诉他,中秋节的灯笼在八月十五之前都需要保密。
满园春招绣娘的计划在缓步进行,所以韩昭的绘画课上依旧只有那十位绣娘和贺小姐。
贺兰君看着在前面讲课的韩昭,目光落在她的脸上。
瘦了。她暗暗地想。这一两个月来,韩昭本就巴掌大的小脸更是瘦了一圈。
但精神头倒挺不错,讲课的时候依旧是神采奕奕。
上午的课程结束,回院子换衣服的时候,韩昭随口聊起前几天听到的传闻:“听说贺小姐的店里,前几日有闹事的过来。”
贺兰君脚步不停,点点头,道:“确有此事。”顿了一下,扭头问她:“是王大娘告诉你的?”
不然以她最近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花灯的劲头,怎么可能有功夫打听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韩昭眨眨眼,道:“小姐果然料事如神,的确是王大娘告诉我的。听闻小姐智勇双全,甚至未雨绸缪,店里的每块绣件上都有专门的防伪绣样,我甚是可惜,当日没有一睹小姐的风采呀。”
贺小姐挑了挑眉,对韩昭的恭维之词不置可否,停了脚步,盯着韩昭的眼睛,笑了笑,“说起来我还要谢谢你呢。这防伪绣样的灵感还是来自小贺老师你呢?”
“我?”韩昭脚步一顿,疑惑地问。
“对呀,小贺老师画画的时候,不也总是在自己的画上做一些特殊标记吗?所以我才想着在我们满园春出来的绣件上都绣上相同的小绣样,一来防止别人作假,二来也作为我们的一个标志。”贺兰君解释道。
韩昭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
课上的那几幅画,她画的时候,本也没想着需要做什么防伪,只是从小习惯使然。让贺小姐学了去,倒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又笑道:“这是小姐聪慧,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下可不敢贪这个功劳呀。”
贺兰君也不跟她推辞来推辞去,只笑一笑,又接着往前走。
待韩昭跟上后又问她:“中秋花灯赛的花灯,你准备的怎么样了?”又瞥了一眼她消瘦的脸庞,心里想着,这一两个月应该是很累,要不然人怎么都瘦了。
韩昭却一脸轻松,道:“已经有了眉目,只是工艺有些繁杂,还需要些时日才能做好。”
她说话的时候,脸上眼睛亮晶晶的,贺兰君也被她的情绪感染,不自觉笑了出来,“行,那我就等八月十五的时候,一睹你的花灯风采。”
“一定不负小姐所望。”
*
七月流火,转眼,夏天也将要过去。结束今日的教课后,韩昭照例收拾起桌面上的笔墨纸砚,将它们一一归位。
下面的绣娘们也没有离开,有几个离开了座位来到韩昭旁边。韩昭余光扫到,停下了动作,以为她们是课上还有什么不会的地方,声音轻柔的问道:“怎么了?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为首的郑晓月摇了摇头,蹲下来,双手放在案桌上,露出了一个腼腆的笑容,“过几天就是乞巧节,我们想请小贺老师一块儿到满园春过节去,老师有空吗?”
除了每五日一次的绘画教学,她们从未在其她地方见到过小贺老师,且小贺老师又和贺小姐同姓,她们只当韩昭是贺家亲戚,平日不曾出门。
因为韩昭平时的绘画教学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绣娘们都想请小贺老师来和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