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谙熟官场规则的人眼中,这无疑是对魏阳太子身份的公开宣告。
“今日孤得蒙公公仗义执言,他日定有厚报。”
魏阳言不由衷地说着。
真伪在此刻并不重要,他所展现的是一种姿态。
文喜公公留下,正是为了等待这句话。
“九殿下言重了,此乃奴才分内之事。”
若是其他大臣,或许会摆出一副傲骨,但身为太监的文喜公公并无此等顾虑。
随后的对话,双方心照不宣,气氛融洽,宾主皆欢。
魏室的中央官署,宛如守护神般簇拥在未央与长乐两座宫殿之畔。
其中,内史衙门紧依长乐宫阙,与高祖威严的宗庙比邻而立,仿佛历史的守望者。
魏阳步出宫门,不过数百步之遥,那块镌刻着“内史衙门”四字的牌匾便映入眼帘,巍峨的大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对于此行,他怀揣着莫大的憧憬,毕竟在前生,有关内史衙门的史料与描述,他已阅尽无数。
内史衙门,一个历经风雨变迁的权力象征。
在高祖时代,它不仅是国家财经的总舵手,还统辖京城政务,权柄之重,堪比今日之财政部长与首都市长合二为一。
至二世登基,财经大权被剥离,成立了治粟内史,后更名大农令,亦称大司农,与内史并列为九卿,彰显其地位之显赫。
时至今日,内史陈宣乃皇上的肱股之臣,肩负削藩重任,连丞相公孙止亦对其无可奈何。
魏阳想到即将在其麾下效力,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对手虽强,他却无所畏惧,内心暗自较量,究竟是现代人的智慧更胜一筹,还是陈宣这古人的谋略更为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