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了?恐惧了?这才刚开始,平与你慢慢玩,细细品尝这滋味罢。”
荆轲茫然起身,一脚踩下陈平脑袋,人工禁言。
“陛下,兰陵县的事真是他为之嘛?我是不是抓错人了?”
荆轲低头看着陈平一只手攀在自己小腿上,脑袋和手一起使劲奋力挣扎。
稍微用力踩了踩,碾了碾,挣扎力度瞬间就没了大半。
看着石子和脸面的亲密接触,摩擦生血。
听着陈平痛苦不堪,难以忍受的呼痛之音,惨叫。
荆轲望向二皇帝。
“这人,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
嬴成蟜没理会两人玩闹,搀起荀子。
“此人便是陈平了,荀子想要如何杀之?便如他方才所说,割其数千片肉,而不要其性命如何?”
一言不发,看着荆轲施暴的荀子挣脱二皇帝的手,对上二皇帝略有错愕的眼神。
“陛下为什么要如此残暴地对待陈平呢?”
“他罪大恶极,屠戮了兰陵县一城后,暗埋瘟疫又害一城人。犯下如此大恶的陈平,难道不应该用最残酷的手段对待嘛?”
韩非、张苍、陆贾等弟子皆是认同点头,看着地上如同蛆虫一样在荆轲脚下挣扎的陈平,皆是满脸仇恨。
屠了老师就任数年兰陵县,要老师急怒攻心以致今日命不久矣,这样的贼子,千刀万剐、五马分尸、枭首剜心都不足以赎其罪。
就是用上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妖妃妲己的万蛇噬咬,他们也不解恨!
荀子环视一周,看过了每一个弟子的脸,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二皇帝沉声道:
“荀子为何露出这副表情呢?莫非是想要效仿孔子,以德报怨,教育陈平,要其改邪归正?”
荀子恨恨地看了眼陈平。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子从未教导我儒家门生以德报怨,此言皆是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刻意传出。我与此贼仇恨之深,倾尽五湖四海也难以洗刷,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那荀子为何一款失望之色呢?”
荀子吸口冷气,越来越混沌的大脑为之一清。
“韩非,你告诉为师,此贼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
“夷,夷,夷三族!”
荀子目光如箭,射向二皇帝。
“陛下请告诉老夫,屠城夷三族,《秦律》上可有这律令?”
嬴成蟜看向韩非。
《秦律》包含面太广太多,他背不下来全部。
赵高死后,天下间能背下整部《秦律》的只有两人,一个韩非,一个李斯。
编改《秦律》的韩非颔首。
“有。”
嬴成蟜底气十足。
荀子再问道:
“《秦律》为何如此定罪呢?”
嬴成蟜眼神又抛向韩非,问你呢,你当初编撰这条律令的时候怎么想的。
韩非皱着眉头,没有作声,他不知道老师这提问到底是何用意。
荀子停了两息,自问自答。
“法律成立之用意,法家以为是为了维护君王统治。韩非、李斯皆是此论支持者,我儒家却以为不是。法律成立,是建造秩序,是让世人知悉何为善,何为恶。是为了赏善罚恶,以正天下风气。”
韩非磕磕绊绊地道:
“老,老,老师,弟,弟子,以,以为,二,二,二者,可兼,兼,兼得也,并,并不,不,不冲突!”
他虽是法家人士,但所学知识大半都是荀子所教,一脉相承。
他内心中一直以为老师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不,二者不可调和,从根子上就是两条茎。”
这话不是出自荀子之口,而是二皇帝。
韩非目光移过来,质疑、求知,各占半边。
荀子目光移过来,满是鼓励。
张苍、陆贾等弟子目光移过来,看看你能说什么。
除了脸皮正在和地面亲密接触的陈平,和陈平玩你服不服游戏的荆轲,所有人的目光都移到了二皇帝身上。
嬴成蟜认真道:
“法家的法只为君王服务,一切以维护统治、稳定为主。荀子的法是为正道,善恶排在最前列。举一个不恰当但很合适的例子,法家将自君王以下的人都视为猪。两头猪打架,各自狠狠抽五十鞭子,让猪老实下来。吃吃睡睡勤恳养膘,做猪应该做的事。不必去追究是哪头猪发了疯,稳定下来不出乱子就好。”
“而荀子的法则将天下臣民视为自家儿女。儿女打架,自然要分个对错,处罚错的一方。在行使法令的时候,严格按照对错执行,受伤轻重不在考虑范畴。”
“哪怕这样做会招致过错方更大哭声,也绝不妥协。不能为了求安稳而模糊善恶本身,这也是朕将要推行的法律。”
第511章 陈平:荆轲,我的匕首,比你的好罢?送你了
二皇帝话音落下好久,场中还是鸦雀无声,众人都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从虞夏到战国,从来没有哪一国的法律是为了公平正义,从没有哪一任君王公侯从百姓角度指定法律。
法律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维护上位者统治,法家法、术、势三派皆是如此。
“能听到陛下这一番话,老夫能瞑上一目了。”
荀子欣慰道。
他的弟子中,成材者众多,可却没有一人为儒家传承。
救世的学问,到了韩非、李斯耳中就成了维护统治的法家学说,到了张苍、陆贾耳中就成了求长生和争辩。
荀子没有苛责他的弟子,他甚至还鼓励弟子们要有自己的见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嘛。
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可避免地有丝遗憾,他的传人,能和他一道走在同一条道上的人,在哪里呢?
直到那个少年跋山涉水,自秦向齐,三顾学宫而不辞辛苦邀请他,与他坐而论道,他才了却了这个遗憾。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荀子还是荀子,而那个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国皇帝,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二皇帝的心,究竟还是不是那个少年之心,荀子心落不到底。
现在看来,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二皇帝低下头颅,做出一副真心求教的样子。
人有两只眼睛,荀子只能闭上一只,那另一只呢?后必有教!
荀子自称儒家传人,实际诸子百家无所不精,是当世唯一一个被鬼谷子看上的人杰。
临终之际,最为重要的教诲,嬴成蟜又怎能不认真倾听。
他这个竖子常无的放矢,荀子却从不说没头没尾的虚话,空话。
“陛下说出了老夫心中所想,儒家之念。既然如此,为何不按照《秦律》,宣布陈平罪状,公开处置呢?”
嬴成蟜闭口不言。
这怎么公开处置?下屠城命令的是他亲哥。
密谋者夷三族,那亲自动手下令的始皇帝呢?
夷三族肯定是不可能,但给“亡故”的始皇帝加罪名,嬴成蟜也不愿意。
他向来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从不否认这一点。
“是先王的关系罢。”
荀子不再难为二皇帝,再次自问自答。
“公开宣布陈平罪状杀死陈平,就意味着先王下达的屠兰陵命令是错的,陛下不愿意在先王名声上添一星半点的瑕疵,哪怕这名声是他自己败的。”
嬴成蟜面有愧色,但没有再装聋作哑,而是一脸坦然道:
“昔年伍子胥为报父仇,攻进楚国以后,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泄愤。荀子乃大儒,断做不出鞭打死人这等事。可兄长有过,弟代受之,可鞭成蟜。朕知道朕受再多的鞭刑也不能要兰陵县两城人瞑目,还不上这血债。可要让先王名声扫地,朕是绝对不允许的,只能让荀子失望了。”
“老夫没有失望,亲者相隐,人之天性,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荀子指着趴在地上放弃挣扎的陈平。
“卿的意思是,公开审理,必要从重从严处罚之。处以极刑,是为了让黔首百姓知晓这样做的代价,要百姓引以为戒,心中生畏,形成正义之风。可现在既然无法公开审理,陛下又为什么要折磨他呢?是为了卿报不平乎?陛下可曾想过,你放任莽夫折磨陈平,这等行为是正确的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