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页(1 / 1)

('

李斯背后站着陛下,说这话有恃无恐,老夫却是不行。

与其纠缠便等于是和陛下纠缠,不可继续为止也。

尉缭老眼微阖,点头轻声叹道:“是实事,亦是错事,乃老夫生平之憾事也。”

李斯招惹尉缭的主要目的,就是杀鸡儆猴,不想在“百家非议朝堂”这事上与秦臣一个又一个地论证过去。

武事第一的国尉尉缭都不争了,你们还要和斯这个文事第一的丞相争议什么?

其效果也在李斯意料之中。

群臣果然是呐呐不言,没有人就这个问题打断他说话。

“或儒生,或墨生,或名生,或法生等。如许多之人可言百家生,亦可言读书之人也。咸阳如此,天下何如?令出咸阳不出三日,便有书生以其所学知识妄论对错。自以为凭心而说异于常人,出入皆胡乱非议。”

“秦律未写因言获罪也,左相是要开此先河,要天下百姓不得言乎?”

一秦臣站起,打断李斯之言。

其身穿博士服,是道学博士崔广。

道家将就顺其自然,君王无为而治。

简单说就是农民种好地,屠夫杀好猪,琴师谈好琴。

只要天下人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太平盛世。

君王只要无所作为,天下就可以大治,其推行的人是五帝之舜。

李斯所说的以所学知识妄论对错,在崔广看来是不对的,不符合道家理念。

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明理,不让读书人讨论这些,就如不让农民种地一样,违背自然。

“言说无罪,蛊惑有罪。这些书生在咸阳一地还只是言说不满不敢乱来,但到了六国之地,他们便带头制造谣言,否定秦政。还开办学堂,以其歪曲过后的思想私相传授给学子,致使六国各地至此仍不服我大秦,山贼四起。如此,可是崔博士愿看到的?”

同为道学博士的唐秉,将要继续言说的崔广拉回席位。

崔广皱着眉道:“何意?”

虽然李斯这话明设陷阱,就是在堵崔广嘴,要崔广不能答愿意,但他崔广学问也不是假的,自是有法答之。

唐秉低声道:“今日李斯言说已是自然,如水往低处流,鱼在水中游。崔兄以身拦之,阻断水流抛鱼上岸,不合道家之理。”

崔广轻思,看了眼回到主座上的始皇帝,轻叹道:“唐兄之言甚佳,吾未勘破也。”

崔广只言说一句便又坐下,与唐秉交谈几句再没站起,群臣都看在眼中。

群臣倒不会认为是崔广怕了李斯,或败了李斯——李斯要是一回合能败一大家,顿弱得赶紧把纵横侯爵位让过去。

但群臣会认为,这其中定有什么问题是他们所不明白的,从而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轻举妄动。

尉缭乃我大秦军事第一人,崔广,唐秉,皆是名满天下的道家代表人物。

连他们三个都不想和李斯继续争执,而是要等下去,那我够资格乎?

“书生讲授经文,传播思想,以此来反抗和批判大秦之政令,统治已为常态。这些读书人以古非今,妖言惑众,如此不法之事,竟连朝堂诸公都有人以此为常态。此可乎?不可也!”

“造成这一切之根由,是六国刚刚统一,百废待兴。学术太过自由,思想不统一,社会风气差矣。如此下去不加以制止,陛下的威势就会下降,造反势力就会变大,破坏秦国安定也。”

不是所有秦臣都审时度势,有好些秦臣在李斯言说之际想要站起反驳。

他们大多都是刚有所动作就被身旁好友拉住,起立最多的也不过半身,就被好友硬生生拽回席位上。

李斯越论述,始皇帝脸上的期许表情就越加明显。

群臣又不是盲人,都看得见。

无论多不赞成李斯言论,他们都必须让李斯把话说完。

因为始皇帝想听。

李斯在始皇帝默许下,整整在玄鸟殿说了一盏茶时间的书生非议朝堂之罪,会给大秦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开放思想对大秦造成的弊端。

“……故,臣李斯,请史官将所有不是秦国之事的史书全部焚烧。天下家里有《诗经》,《尚书》,《墨子》,《公孙子》等百家书的,皆送至郡守,县令处焚烧,唯留医,卜,农等书籍传于世。各地除官府外,不得私自开办讲学,违者杀之。”

语毕,李斯半躬其身。

态度很是诚恳,虔诚。

他对始皇帝的态度,就像是一个信徒对着侍奉的神明一般。

始皇帝点点头,深有同感地道:“李斯所言,甚得朕心。诸公若无异议,便按照李斯所言去办。李斯,你与王绾同去丞相府。”

“臣有异议。”

王绾和李斯本就政见不合,如今又听得李斯谏言这种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为敌之事。

在李斯说完之后,立刻怒气冲冲地道:“陛下自有陛下的威严,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何至于将所有书都烧掉?天下无书,那我大秦子民将如何自处?如何修身?如何为陛下安邦定国?”

李斯立刻对答。

“无书便无法自处?右相不妨去民间走访走访,看看有几个人家家有一书。不读书便无法安邦定国?我大秦锐士,战无不胜,其中又有多少识文断字之辈呢?修身靠的是律法,是靠秦律来规定我秦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关书何事呢?再者右相是否年迈未听清,斯说的不是焚尽天下所有书,而是留了医,卜,农家等书籍供百姓习之,发展。斯所言,有错乎?”

有王绾打头,李斯又已将自己思想言说完毕,一个又一个的秦臣开始源源不断得向李斯发难了。

自咸阳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状之错那日起,群臣便知道,始皇帝并不反感讨论,而是反感带有私心的讨论。

“依左相所言,岂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识字邪?那医,卜,农书留之何用?那秦律谁人宣之?谁又来断言秦律之真假?”

李斯笑了笑,道:“此言斯与你想法截然不同也。正因为天下不识字,书籍孤本皆在博士署。百姓要想学医,卜,农书,知秦律几何,懂秦律言之何物,必须向官府问之。此不是提升官府威信,提升陛下威严乎?”

又有一秦臣站起,道:“陛下,臣认为不妥,我大秦子民众多,官吏如何能尽皆教之?何况,医,卜,农等书皆是需精研之书也,官吏也不能尽习之。且能存至今之书皆是于世大有裨益书也,焚之将惹天下不满,万民失心也。”

李斯对答:“天下书虽有千万,然于世有裨益者却寥寥无几,烧天下之书,我大秦子民将尽皆受教于朝堂,有何不妥?若天下书存,则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不关好坏,不分善恶,不论正反,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续存,此不是因小失大邪?”

朝堂群臣不断攻讦李斯。

但李斯历经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洗礼,对这种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没经验。

且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李斯的言论在秦国正统道理来说,是正确的。

天下百姓之所以仇恨始皇帝,之所以六国各地纷扰不平,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太多了。

比如赵国,记住了长平之战的活埋,记住了邯郸之战的“赵人永不降秦”,怎么会对秦国有好感?

那怎么解决?

让他们记不住不就好了。

把所有书都烧了,不让他们记住。

不靠文字,不靠书籍。

只凭记忆,能记住多久的事?

而这个,就是秦国能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如此。

这也是商君书中的重要思想。

秦国为什么朝堂上大多都是外来者?因为秦国压根就不允许教书。

秦国的玩法就是种地,打仗,种地,打仗。

教书干什么?让这些百姓识字干什么?他识字了明事理了那不就有思想了吗?那不就不听朝堂的了吗?那不就不怎么好控制了吗?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