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美顿时泄了气,嘟嘟囔囔:“娘嘞,早知就不当这个鸟都指挥使,去宿州练水军,可比待在开封有意思。”
朱秀恼火地怒瞪他一眼,这厮真是不知好歹,有多少削尖脑袋想进殿前司,他倒好,还想外调?
有他们这些心腹部将在,朱秀这个殿前副都指挥使,才不至于人走茶凉。
“母亲身子时好时坏,哥哥休沐时多回去探望。”朱秀又对朱武叮嘱道。
“你安心去,家中有哥哥照料!”朱武笑道,“高怀德将军托我向你告别,他赶回老家主持父亲忌辰去了。”
朱秀点点头,朱武如今在神勇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手下任职,得到相当大的历练。
“毕镇海也得好好学学怎么带兵,你以前那套野路子,进了朝廷正规军可是行不通。行事务必遵从军令军法,有什么事就去找夫人,夫人解决不了自会帮你想办法。”朱秀又叮嘱道。
毕镇海咧嘴笑道:“公爷放心!咱老毕是最守规矩的!”
朱秀撇撇嘴,这家伙还真敢说。
毕镇海之前统领镇海营,干的盐枭贩盐的差事,和绿林悍匪没区别。
好处就是这家伙一身匪气,待人豪爽热情,很容易和军中汉子打成一片。
朱秀在开封,出了事还能帮衬些。
军改之后军法严明,像毕镇海这些之前走野路子的藩镇兵,都得好好适应一段时间。
正说着,几个年轻军校兴冲冲地从衙署里跑出来,一个个披挂全新,还领到新配发的制式军刀。
撞见朱秀等人,几个十几岁的年轻军校愣住,赶紧抱拳行礼,口称朱军使。
其中有一人,夹在众人之后,似乎不情不愿,很是敷衍地比划了个动作。
等到一帮小子嬉闹着跑开,朱秀狐疑道:“最后那人是谁,怎么瞧着有些眼熟?”
潘美道:“你忘了,那就是赵大耳的弟弟赵匡义!刚刚补了右班殿直的缺额。”
“哦?原来是他。”朱秀讶然,没想到连赵匡义也出仕了。
算算年纪,赵匡义马上年满十六,的确可以按照门荫入仕的规矩,先补一个低阶军职。
右班殿直只是阶官,不领实职,阶位在一众武官阶位里排倒数第三。
多少在军中厮杀一辈子的老卒,到死也不可能转迁到这个位置。
而赵匡义什么也不用做,等到十六岁,朝廷自然就会通知他去补授军职。
只因为他有个好父亲和能力出众的好兄长。
“走啦!”朱秀跨上马,朝众人挥手道别。
先回府里接上周宪,带上史向文,而后先到沂州,看看几处官坊船厂为镇淮军制造的战船,之后再去一趟亳州,和李重进见上一面,等赶到宿州,张永德给的冬衣也应该运到陈州,再派人取回。
第546章 匆匆一年
今年入冬,淮南淮北的气温比往年冷不少,就连没有结冰期一说的淮河,经过入冬后几次大幅度降温,竟然也在河面结出大块大块薄冰。
宿州城笼罩在一片细碎雨雪之下,朦朦胧胧,烟雨宁静。
节度府里,朱秀披氅衣,戴乌头巾,腰带插羽扇,手捧一壶热茶,站在房檐下,望着檐角淅淅沥沥滴落的雨水怔怔出神。
若按虚岁算,朱秀今年也已二十四岁,面容不再青涩,颌下开始蓄须,举手投足间更加沉稳从容,唇角不时划过一抹淡笑,令人有种难以揣测的高深感。
不知从何时起,宿州地界流传起一首童谣:
朱家郎,玉面庞,弱冠龄,守一方。
在一番精心运作和宣扬之下,朱秀淮南子弟出身的形象在宿州深入人心。
就连田间赤脚老农都知道,执掌镇淮军坐镇宿州的节度使朱秀,是濠州定远人士,妥妥的淮南子弟。
在公开场合,朱秀时常自称半个宿州人,宿州是第二故乡,更是赢得宿州军民父老的爱戴、支持。
二次上任宿州近一年,朱秀可没闲着,除了加紧操练镇淮水军,也为百姓实实在在干了几件好事。
朱秀上任伊始,就找张永德要来冬衣,又自掏腰包从民间商市采买一批,给全军换新装。
今年入冬天气冷,春夏时换发的新冬衣就发挥大作用,将士们无不感谢朱节帅。
之后调整全军休沐制度,制定严格周密的轮休法,在十一月之前让每一个军士都能得到休息日,回家探望爹娘妻儿。
朱秀还操办了一次哄动性的相亲大会,挑选宿州、徐州、亳州、颍州等地适龄待嫁的良家女子,集中到城外军营,举行参观和游戏活动。
许多别开生面的趣味游戏令人捧腹大笑,也在短时间内促进镇淮军儿郎和姑娘们形成亲密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