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权范围严格限制在殿前司,不涉及朝臣。
侍卫司狱,同样按照这个办法进行改建。
首任督军署署令,由武德司副使曹翰兼任。
柴荣对此安排颇为满意。
原本按照赵匡胤的意思,是要在殿前司同样设置一座牢狱,名为军狱,实则有问责百官的权力。
朱秀极力反对,张永德也认为不妥,柴荣再三考量后决定作罢。
朱秀反对,有公私两方面考虑。
一是侍卫司狱恶名在外,受到百官厌恶,殿前司刚刚成立,朱秀可不想成为百官的眼中钉。
二是类似的军狱如果成立,势必挤压武德司的职权空间。
武德司本就是干的刺探情报、监察百官的差事,下设一座大狱,专门用来关押要犯和涉嫌谋逆的官员臣子。
武德司直接听命皇帝,不受法司干预,这也是武德司令人忌惮之处。
赵匡胤想在殿前司设置军狱,明摆着是想借机扩大职权,抢占武德司的差事。
身为武德使,朱秀当然要制止。
最妙的是,朱秀提议让曹翰来兼任督军署令。
曹翰可是武德司副使,武德司职权受损,他自然也不乐意。
赵匡胤因为此事,一不小心把曹翰得罪了,让他郁闷不已。
曹翰和朱秀在武德司共事还算和谐默契,来到殿前司,自然也会向着朱秀一些。
二人因为军改争权的初步交锋,朱秀小胜一筹。
第二大方面,就是把臃肿的侍卫司进行切割重组,挑选精壮充入殿前司。
殿前司初步设置殿前诸班,加上御龙诸直共计二万余人。
诸班直就是殿前司下辖的皇城禁卫,平时负责戍卫宫禁,战时也可以外带野战军进行征战。
其中,直接隶属于殿前都点检的有内殿直左右四班、外殿直左右四班。
隶属于殿前都指挥使的有殿前指挥使左右二班,散员左右四班。
隶属于殿前都虞候有内置四班、散直二班。
其余驻扎在开封附近,戍卫京畿的步骑军,初步各置六军,共计十二军,各军皆赐军号,根据平时的训练情况、战绩进行排序,有步军上四军、骑军上四军之称。
排名每半年评换一次,位列靠前者,从主将到军士,各有赏赐加恩,也更有升迁机会。
排名靠后者,不光要受惩罚,还有降职降级甚至踢出殿前司军籍的可能。
消息传开,朝野皆是感到震惊。
如此严苛,难道不怕引起军中抗议?
此建议是朱秀所提,柴荣听后大加赞赏,表示极力支持,甚至专门下诏,以皇帝名义推行军法。
前有巴公原大战的教训,柴荣可不想再经历一次整个侧翼兵团溃逃的场面。
赵匡胤同样表态支持,身在军伍世家,他更明白军令严明对于军队整体战力有怎样的影响。
而后,朱秀和赵匡胤就开始一场抢人大战。
先找熟悉的侍卫司将领入手,挑选一军之中精壮干练之人,充入新的殿前司诸军里。
步骑十二军,朱秀和赵匡胤各自负责一半的兵额补充。
本着手快有手慢无的道理,朱秀直接住进侍卫司几处军营,连续一个多月不回家,率领麾下将校大规模抢人。
但凡侍卫司健儿,稍微慢一点,那就有可能落入对方口袋里。
在关系熟络方面,朱秀吃了大亏,赵匡胤和赵弘殷父子俩共同出面,拉拢了不少侍卫司将领,优先把所辖的优秀兵员抢了过去。
朱秀也不甘示弱,发急信到亳州给李重进,请他代为介绍,给几个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写信,请他们支持朱秀工作。
李重进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军改之前,他可是禁军第一人。
这家伙豪气爽快,在侍卫司朋友部下多,面子也大,有了他帮忙,朱秀才勉强捞得一杯羹,没让自己管辖的几个军空空如也。
第三方面,就是遵照柴荣旨意,募选天下藩镇健儿,充入禁军。
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直接敲断节镇势力的脊梁骨。
把天下藩镇最精锐的兵将统统抽调走,往后,地方健儿也是优先补充入禁军,藩镇就算有异心,也没那份实力。
按照历史轨迹,百年之后,这一政策就会成为大宋王朝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一方面兵额百万,每年要花费无数钱粮养兵。
另一方面,百万兵额里又有大部分是吃空饷,往北方边境一摆,打不过契丹人、西夏人。
所谓百万禁军,只是个笑话。
真正能打仗的,竟然是一些地方募集来的厢军。
一项政策施行久之后,如果不及时调整,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