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弘殷摇摇头:“糊涂!官家改革禁军,说明在官家心里,禁军还是将来大周朝的主要战力,你从今起在禁军中深耕,将来若遇战事,还怕没有立功的机会?
刘崇在太原自立,蜀军又在汉中蠢蠢欲动,南边唐军扼守淮河,北边契丹人据滹沱河虎视眈眈,官家又是锐意进取之人,岂会容忍这新生的大周朝四面环敌?
看着吧,等到朝局稳定,官家必定对外用兵!你好好准备,到时候你我父子说不定还能并肩上阵杀敌!为父这把老骨头,还能再为赵家拼杀几年,往后,就要靠你了~~”
“父亲....”赵匡胤抱拳,低喝道:“孩儿必定朝夕相争,绝不负父亲重望!”
赵弘殷还想摆着老父亲的架子,好好说道说道,一个仆佣急匆匆赶来禀报道:“启禀老爷、大郎君,二郎君醉酒呕吐不止,闹得后宅不得安宁,连夫人也惊醒了!小公子也在少夫人房中啼哭不止,夫人命小人快请老爷和大郎君回去!”
赵弘殷脖子一缩,夫人杜氏睡眠浅,又容易生起床气,现在肯定阴沉着脸,只等自己过去训斥一顿。
“你去招呼!为父今晚在厢房歇息!跟你娘说,就说为父睡得死,叫不醒!”
赵弘殷抛下一句,逃也似的顺着廊道拐弯溜走。
赵匡胤哭笑不得,只能跟着仆佣匆忙赶回后宅。
第348章 朱武一家子
江宁城西南十五里有一处板桥庄,隶属江宁府上元县治下。
板桥庄靠近江宁城通往太平州当涂县的官道,故而往来商旅繁多,又因庄子上开设了许多邸店、货栈、食肆,供贩夫走卒歇脚,因而也被往来客商称作板桥店。
板桥店往西二十余里,就有一处狭窄渡口,可供数艘江船停泊,每日横渡大江,往返运送两岸百姓。
板桥店水网密布,地势平坦,自古便以土壤肥沃成为江宁地区重要的稻米产地。
江宁城中,就有不少高官显贵人家在此置办田产,大大小小的水稻田,早就被权贵瓜分一空,绝大多数自耕农只能成为官宦人家的佃户,只有一些犄角旮旯里的散碎田地还留在当地百姓手里。
板桥店南面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容易积水,到处泥泞一片,有条件的人家早早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北面和东面,留下的大多是些外乡户和贫困佃户,以及一些辗转各商户干苦力的力夫。
这里破烂的窝棚随处搭建,有一两间茅草盖顶的土屋,就已经算是板桥南洼子里的富户。
初夏时节,细雨绵绵,南洼子就像河岸边的滩涂地,到处烂泥一片,一脚就能踩出一个水坑,走起路来“吧唧”响,稍不留神脚下打滑,跌得满身泥浆。
住在南洼子里的穷户们,不管男女老少,身上永远带着洗不干净的黄泥印子。
所谓泥腿子,便是南洼子百姓的真实写照。
雨势渐大,南洼子里的破落户们都缩在家里避雨,有倒霉的屋顶漏水,一家老小忙活着修补屋顶,浑身被淋得湿漉漉。
也有光屁股的毛孩子嬉笑着在泥浆里打滚,身后响起爹娘那带着江南俚语口音的骂咧声。
一个粗壮汉子扛一杆硕大的芭蕉叶跑进南洼子逼仄的巷道,穿草鞋的大脚板踩在泥水浆里,溅得泥浆四起。
路过几家土墙院外,正在冒雨修补屋顶的老汉见了,大声嚷嚷:“朱武!哪弄的芭蕉叶?拿来给俺家盖盖房顶!”
朱武扭头咧嘴大笑:“不给!还要拿回去给俺家娃子玩耍哩!”
隔壁邻居听到,推开窗探出脑袋,冲着老汉大声嘲笑:“老聋头,连亮娃子和大丫的东西也要抢,羞死人啦!~”
趴在草屋顶的老聋头抹了把脸上雨水,抓起一把茅草扔过去:“干你鸟事!”
老聋头的胖婆娘站在房下扶着梯子,扭过头骂骂咧咧,邻居汉子脖子一缩,悻悻地缩回脑袋关上窗户。
那胖婆娘是南洼子里出了名的悍妇,曾经靠一根捣衣棒,打得两个上门逼债的青皮流氓屁滚尿流逃出南洼子。
也不知瘦如麻杆的老聋头,夜里如何招架得住那腰身似水桶的胖婆娘....
朱武扛着芭蕉叶七拐八拐,到了一处位于巷道尽头的土院,推开竹篱笆跑进院里。
这便是朱武在南洼子里的家。
黄泥土砌的院墙只有半人高,拐角处倒塌一半,露出半尺宽的裂缝,人过不去,狗和狸子倒是能跑进跑出,夜里还丢失了几只鸡仔。
“娘,俺回来了!”
朱武跑进堂屋,一个花白头发的荆裙老妇赶忙拿着布帕子迎上前。
“瞧这浑身湿漉漉的,快擦擦,可别害了风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