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铉哭笑不得:“小郡王请说。”
李从嘉只穿袜子,负手踱了两步,沉吟片刻,悠悠道:“空山久雨水明霞,车马烟长又满城。路上风饶红粉重,九年萧索带潮声。”
徐铉捻须稍作品鉴,赞叹道:“小郡王果然才思敏捷,此诗意境上差了些,但还算应景,比报纸上那些自诩文客的家伙强了太多。”
“嘿嘿,让先生见笑了。不知这首《新雨》可能被选中?能得多少酬劳?可够我吃两屉小笼包?”李从嘉圆润的脸蛋羞涩地笑了,眼里满是期待。
徐铉嘴角微微扯动,这还是那位才名动江宁,受唐国朝臣称赞追捧,文曲星下凡的六皇子吗?
这一身惊才绝艳的才华,难道只是为了吃小笼包?
徐铉突然间有些后悔带李从嘉来泾州了。
只怕今后回到江宁,他一身才气都被口腹之欲消磨干净。
徐铉唉声叹气,李从嘉却是喜不自胜,掐着指头,盘算自己得写多少诗词,才能挣一顿泰和楼的饭钱。
徐铉默默铺开纸张,摆放纸笔,拿起墨锭研墨。
李从嘉忙问道:“先生可想好要写什么?”
徐铉指着最新一期小报,头版正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震惊!节度府将取消桑麻种植户的优惠补贴?》
笔者落款为四有先生。
“小郡王可曾看过这篇文章?”
李从嘉瞟一眼,不在意地道:“看过了,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白话太多,还鼓励泾州百姓种植草棉,说什么草棉比桑麻值钱,纺织成布也比麻穿起来舒服保暖....”
徐铉正色道:“这篇文章背后大有深意,小郡王可看出了?”
李从嘉一脸迷糊,摇摇头。
“此文作者,四有先生,之前名不见经传,从第十四期报纸开始,才发表了第一篇署名文章,评论的是良原、临泾两县农垦区的设立,其中透露大量官府的政策细节。
最新一期,此人又撰文,大力鼓吹栽种草棉的好处,更是不惜透露节度府还未颁行的政令,博人眼球。
小郡王请看,每一期报纸,头版正中都是最醒目的位置,往往排版最具分量的文章。
这位四有先生第一次撰文,就能占据主位,行文间还透露大量节度府内部消息,应该是一位在任官员,而且职位不低,能够接触到彰义军的许多机要。”
李从嘉迷糊道:“先生之意是....”
徐铉微微一笑:“想要接近彰义军上层人士,不妨就从这位四有先生入手!”
李从嘉眨巴眼:“我们找到他,请他去泰和楼吃席?”
徐铉研墨的手一抖,差点把墨锭压断,无奈道:“此人是谁都不知,如何找?当然是先引起他的注意再说。”
徐铉又在心里默默念叨一句:“更重要的是赚到钱,维持生活开销....”
李从嘉总算没有吃小笼包吃昏头,恍然道:“先生想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
徐铉拿起笔蘸蘸墨汁,笑道:“正是!此人鼓吹栽种草棉的种种好处,各种引经据典,我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驳斥他的种种谬论!”
说罢,徐铉提笔在纸张写下一行清隽楷字:“桑麻乃农事之本也,妄言废止,实乃大谬....”
第202章 内忧未熄,再添外患
自从平凉牧场的羊羔出栏数突破两千只,朱秀和史匡威就基本实现了羊肉自由。
朱秀自掏腰包扩建节度府地下冰窖,瓜果蔬菜、鸡鸭鱼羊猪、羊乳牛乳马乳....但凡能吃的都囤了不少。
按照朱秀的话来说,他和史灵雁、史向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保障充足。
敞院树荫下,朱秀拉着史向文在烤串。
一方喂马的石槽经过简单改装成了现成的烤架,槽里填入木炭,摆放好竹签肉串,史向文两手各拿一把蒲扇,负责助风添炭。
掌握火候的精细活,自然交由朱秀来做,撸着袖子,两手各抓一把肉串,以极快的频率拨弄着。
“大火!”
朱秀一声令下,史向文左右开弓,蒲扇呼呼扇动,风灌进石槽里,炭火烧得猩红,火星四溅。
羊油淋下,助涨火势,火焰噌地燃起,烈火烹油之下,鲜嫩的羊肉迅速变得焦黄。
“停!”
史向文令行禁止,急忙收手,火势瞬间变弱,浓烈的羊油焦香冒出,史向文使劲吸吸鼻子,咕嘟咕嘟地吞咽口水。
用大火迅速烤熟羊肉表面锁住水分,再用小火和余温炙烤肉心,保证烤出的肉串表面焦香,内里鲜嫩多汁。
撒上一把由安喜茴香、芝麻、茱萸籽、胡椒炒香,磨成粉特制的香料,公元十世纪烤串界的天花板羊肉串便新鲜出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