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李崇训为秦王世子,符金盏为世子妃,僧人总伦为护国奉圣禅师,赵思绾为长安留守,西面行营都部署,王景崇为太傅、凤翔军节度使....
一系列的封赏完毕后,祭拜三牲,焚烧祭文敬告天地,再派出十几支传讯人马,将秦王诏令传至各镇各州县。
长安官员早已经历一番清洗,凡是不愿意归顺的通通斩首,关中大部,已经处于李守贞的实际掌控下。
李守贞自立称王,仪制典章却完全按照天子的规格准备。
他这是暗藏一份小心机,先用称王来试探开封朝廷的反应,然后视情况而定,伺机称帝。
祭天大典结束后,李守贞马上携李崇训、总伦等官员军将返回河中,准备应对接下来开封的反应。
赵思绾继续坐镇长安,与王景崇联络,准备与凤翔军和静难军交战。
祭文里虽然宣布静难军、凤翔军的地盘都归属于秦国,但李守贞心里明白,王守恩和焦继勋是不会投降他的,想占据这几个州,唯有真刀真枪的打下来。
李守贞率军出城不久,一辆马车也在百余名甲士的严密保护下,驶出长安明德门。
马车两面窗户都被钉死,只留几处透气的小口。
车里坐着的,正是符金盏。
册封她为秦王世子妃的诏书已经交到她手上,却被撕成粉碎,符金盏透过缝隙,看着长安城渐行渐远,心中默然轻叹。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来,不知道此去河中是何下场....
~~~
泾州,安定县。
节度府里,朱秀盯着一副关中舆图,足足看了有小半个时辰。
他在思考如何才能顺利救出符金盏。
符大娘子在沧州对他有救命之恩,冒风险担干系为他运来两万石粮,极大缓解泾州的缺粮危机,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都必须要想办法施以援手,否则只怕潘美第一个不会饶过他。
往私里说,符娘子身后的符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是这天下最稳固的几条大腿之一,朱秀想广交朋友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符氏这条线绝对不能放过。
虽说历史上,符娘子能够有惊无险地渡过此次危机,但历史已经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未知之事越来越多,朱秀不得不提高警惕。
就拿凤翔军来说,按照历史轨迹,此刻的焦继勋应该被调往开封,接替他的正是巡检使王景崇。
焦继勋在河中军叛乱之前被调回京任职,很难说这里面没有李守贞的推手。
但是现在,焦继勋依旧统领凤翔军,王景崇身为巡检使只算得上三四号人物。
李守贞如果起事,凤翔军和静难军绝不会坐视不理,这两路人马扼守关中西部,直接威胁长安与河中,李守贞不得不稳固后方,压制两处节镇。
潘美见朱秀像个木头桩子,站在舆图前不说话,急得抓耳挠腮:“到底怎么办,你倒是吱一声啊!”
朱秀苦笑着刚要宽慰几句,关铁石和魏虎急匆匆赶来。
见二人面色凝重,朱秀心里一沉。
关铁石咽咽唾沫:“李守贞,反了!”
魏虎将一份诏令递给他:“你看看这个,是李守贞派人传遍关中各州县的诏命。”
朱秀急忙接过,展开细细阅览。
上面不光写有祭天告文的全部内容,还传令“秦国”各州县,号召各地征调军士、粮草,聚拢长安听候王命。
这份出自总伦之手的祭文,看得朱秀啧啧称奇。
老实说文笔不错,可是通篇却不怀好意。
上面列出几个所谓鼎力支持秦王自立的藩镇,其中就包括彰义军。
甚至还有远在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魏国公符彦卿。
符金盏为秦军筹措粮草,被封为秦王世子妃一事,更是着重笔墨描写赞赏。
虚实相交,令人看罢触目惊心,难辨真假,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李守贞身边,还是有能人指点啊~
朱秀将诏令递给众人传阅,站在舆图前久久凝视不语。
关中乱局已经拉开帷幕,彰义军此刻也做不了什么,唯有耐心等候开封消息。
能不能化解朝廷对彰义军的误会,就看远在开封的马庆如何运作了。
第144章 不动如山郭大爷
开封宫城,枢密院衙署内。
郭威身前摆放一副行军地图,囊括东京开封至西京洛阳的各处城池隘口要塞。
郭威如山重眉紧皱,注视着地图,面色稍显凝重。
柴荣坐在一旁,仔细翻看几份批阅过的文书。
新君继位不久,禁军再度展开重建工作,各地节度使、藩镇军队也在重组换防,趁这个机会,郭威让柴荣深入学习,站在枢密使的角度,以统揽全局的视觉高度往下俯视,对全国的军事力量进行系统性的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