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631章 我挖我自己墙角

第631章 我挖我自己墙角(1 / 1)

('

第631章 我挖我自己墙角

两宫如何去知晓赵煦的心思?

所以,在听到赵煦说出『此辈小人,确是辜负皇考与朕的期盼』后。

太皇太后就开始引导起来:「既是如此,官家便令有司,将绫锦院诸官,尽皆除名,以警效尤可好?」

这位太皇太后,遇事一直是如此的。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赵煦摇摇头,道:「太母之法好是好……只是孔子曰:不教而诛是为虐……」

「荀子也言: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何况,诸官如今都在积极退赃退赔……孙臣以为,还是当给他们一个机会,许其等戴罪立功!」

赵煦做这些事情,鼓动这麽大的舆论。

自然不可能是为了追求什么正义,主持所谓的公道。

这些是大臣,准确的说是御史台,是大理寺,是开封府的事情。

而非皇帝的事情。

皇帝的事情是什麽?

战略丶大局丶方向!

所以,赵煦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拒绝了太皇太后想要息事宁人的算盘。

不过,他说出来的话,也让两宫眼中露出欢喜。

「官家……真是宅心仁厚啊!」太皇太后赞许着。

向太后则道:「娘娘,六哥仁厚,朝野皆知……」

两宫这两天,其实也挺烦。

主要是皇城大内的那些仁庙的太妃以及先帝的妃嫔们,都在找她们说话。

话里话外,都是埋怨丶抱怨。

甚至有那等泼妇,直接阴阳怪气说什麽『当今官家圣明,口衔仁义,臣妾等凉薄之人,无功国家,早该去永裕陵(永昭陵)中啦』。

两宫听着,是刺耳不已,偏只能耐着性子安抚。

没办法,这些人都是无儿无女,没有牵挂丶羁绊的人。

真闹大了,闹出人命。

对国家来说,就是颜面尽失了。

此外,其实两宫也不想看到诸司这个皇室的钱袋子,出什麽问题。

原因嘛,很简单。

她们真的有一头牛在诸司!

如今,听到赵煦连绫锦院的官员,也肯给机会,也肯给出路。

两宫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六哥打算让他们怎样戴罪立功呢?」向太后问道。

「儿臣是这样想的……」赵煦答道:「除了管勾绫锦院外,其馀大小官吏,只要如数退赃退赔,便让内侍省与彼等签一份契书……」

「让彼等去组织织工,建立工坊,购置各种纺车丶织机,雇佣工匠丶女工,自负盈亏而内侍省则只按大内及有司所需,与之定约,购其布帛……当然也可以由有司提供原料,由彼等加工,然后支付工钱!」

「如此一来,绫锦院之弊,或可解决。」

这就是在现代,赫赫有名的哈耶克的解决之道。

将绫锦院这个皇室垄断机构私有化。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是赵煦在自己挖自己的墙角。

两宫听着,是目瞪口呆。

因为,赵煦的这个方案,在她们看来,简直就是自废武功!

「官家……」太皇太后叹了口气,道:「祖宗以来,绫锦院每岁不过费三五万贯以及户部所纳蚕丝,就可得绫罗绸缎数万匹,其他布帛丝绢十馀万匹……」

「若按官家之法,老身恐怕,从此每岁所费,将达百万贯之巨!」

向太后连忙对太皇太后道:「娘娘且稍安勿躁,或许六哥有自己的盘算呢!」

说着,她就看向赵煦稍微有些紧张。

因为这个事情若这孩子没有想好就提出了这样天真的计划。

那麽一旦传出去,就必然有损其威信!

更会让百官,乃至天下轻看!

试想一下,若百官和天下人知道,当今官家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君王。

他们会怎麽看?

感激涕零?欣喜若狂?

或许吧!

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会让人失去对皇权的敬畏。

就像那黔之驴的故事!

向太后是很清楚,这大宋的文臣士大夫们的心思的。

尤其是那帮新党大臣们的心思的!

「无为者上之道,有为者下之道……」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于是,堂而皇之的公开宣扬:道则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而这些话,他们是说给皇室听的。

所以,天道就是指皇帝,人道指的是大臣。

过去的文彦博,还只是说:陛下乃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天下人治天下!

新党,从王安石以下,主张的可是——天子行天道,天道无为,不应该干涉人间庶政。

这人间庶政,让吾等贤士大夫们,在当代的新圣人(王安石)的率领下处理就可以了。

赵官家您啊,歇歇吧!别微操了好不好?

这就是王安石二次罢相的真相!

也是元丰元年开始,旧党势力回潮的背景。

更是先帝托孤,之所以要选吕公着丶司马光,而放弃王安石的缘故。

那可不仅仅是顾忌姑后,惧怕皇嗣难保。

更是忌惮王安石!

其他人说要当周公,也就图一乐!

王安石真要回朝,那他就肯定会当周公!

这些事情,向太后心里面和镜子一样清楚。

因为她的丈夫,在重病卧床时,与她交过底。

', ' ')('

除了二大王赵颢,就属王安石,最让她丈夫忌惮!

这样想着,她就看着赵煦,轻轻抚摸着赵煦的头,鼓励道:「都是一家人,六哥与太母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便是了。」

而在同时,一直在向太后身边的尚宫张氏,已经在向太后的暗示下,悄然退到了帘外。

为可能的封口做准备。

没办法!

这大宋的士大夫们,一旦看到了皇权的软弱和可欺。

就一定会得寸进尺!

仁庙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迹象了。

如今的话,他们必然跳脸!

这一点,作为士大夫家的女儿,向太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赵煦笑着颔首,道:「母后丶太母,可还记得,我在去年曾请向丶高两位国亲去熙河,为熙河亡魂建寺祈福?」

两宫点点头。

「除了建寺之外,我还请了两位国亲,在熙河种些木棉……」

两宫当然知道这个。

当时她们知道后,还在心中欢喜——官家(六哥)果然仁善,这是变着法子赏赐呢!

只是,绫锦院的事情怎麽就拐到木棉身上去了?

「两位国亲自履任后,便在熙河上下,发动百姓,晓瑜州郡良善,垦荒为田,于那渭河丶洮河等流域,广种木棉。」

「数日前,两位国亲就已经运回了第一批采摘的棉铃……」

「总计是十一万五千馀斤!」

两宫听着到这个数字,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多少?十一万五千馀斤!

「如今这些棉铃,皆已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由沈括指挥工匠,以其所发明之轧棉机去仔!」

「以一匹吉贝布,幅宽两尺两寸,长四丈,率用棉花约四斤,向丶高两位国亲此番运回之棉铃,去仔之后可织得吉贝布三万馀匹,以市价二十贯算,值钱六十万馀贯将近七十万贯!」

「而这只是第一批运回汴京之棉铃!」

「以两位国亲所奏,今岁熙河各州,种有棉田十万馀亩,亩产棉铃约十一二斤,去仔之后至少百一十万斤棉花,可织得棉布近三十万匹,价值六百万贯上下!」

「而我与两位国亲,约定之棉铃收价,以两贯一匹算,需要给付两位国亲六十万贯!」

两宫听着,人都傻了。

她们怎麽都想不到,向宗回丶高公纪这两个家伙,背着她们在熙河,不声不响就搞出这麽大的动静来了。

这可是价值六百万贯以上的产业啊!

就算是官家(六哥)给付的收购钱,也是六十万贯以上!

他们怎麽搞的?

两宫根本就不知道!

但赵煦还在继续说:「这还只是今年的!」

「明年,熙河诸州的棉花种植面积,可能达到三十万亩,甚至四十万丶五十万亩!」

「后年的话估计能到百万亩!」

「哪怕吉贝布价格跌倒十贯一匹,这也是每岁一两千万贯的产业!」

「只消三年,熙河一路,岁产价值一两千万贯之棉铃!」

两宫的心脏扑通扑通跳起来。

过去,熙河路是纯粹的赔本之地。

朝廷岁费数百万贯,以维持在当地的统治。

所以朝野才有弃熙河的声音。

但现在,熙河一路就有着可以创造千万贯以上财富的能力。

若此事成真,那麽熙河路就将成为大宋的财税重地!

更妙的是,对皇室而言,等于是拿着国家的钱,在做自己的买卖!

只是……

「这与绫锦院有何干系?」太皇太后问道。

赵煦笑起来:「太母可还记得孙臣在今年的坤成节所献的太母车?」

太皇太后点点头。

「太母可知,太母车沈括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试用后,发现可用来纺棉纱,其纺纱效率数倍于其他纺车!」

「而沈括又奉我旨意造圣母梭为母后生辰礼!」

「这圣母梭,用于织布,数倍甚至十倍于其他织机!」

「换而言之,太母车丶圣母梭,二圣慈恩,可使纺纱丶织布之工大减,织工持之一日可织布数匹!」

自秦汉以来,布就是钱!

无论它是什麽布,都可以直接当钱用。

官府认,民间也认!

所以,熙河路产的那里是棉铃?

分明就是铜钱!

两宫听着赵煦的描述,面色变得潮红。

太母车丶圣母梭!

若官家(六哥)所言为真,那麽她们两人的历史地位,那是奔着嫘祖去的!

嫘祖教百姓养蚕抽丝,永垂青史,受百世祭祀!

她们同样可以因太母车丶圣母梭,永垂不朽!

可问题是……

她们还是没有想清楚,官家(六哥)为何放着好端端绫锦院这麽好用的机构不用。

非要将之散出去,百万贯不是钱吗?

赵煦看出了两宫的疑虑,道:「邓学士在经筵上,讲过盱江先生之言,曰:先王之法,其所以有天下而民不富者乎?孔子谓:既庶矣富之,既富矣教之!」

「管子有言: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然则民不富,仓廪不实,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礼节,使之趋荣而避辱,学者皆知其难也!」

「故此,为君者,需使民富,唯民富方能国强!」

「古之圣王,皆藏富于民!」

「司马相公也曾言:天下之财,官府得多,则民得少,民少则天下难安!」

赵煦再次抬出了李觏丶司马光的牌坊。

(本章完)

', ' ')

最新小说: 雏菊 暗恋成殇,终是你 病娇少爷的白月光 重生后,被老公和他的白月光爆炒 猪爹精厕 同行人(群像) 夏日(完结) 她被艹短篇 岁无苦雨(母子1v1) 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