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2章 视察
元佑元年四月丁未(20)。
赵煦在蔡京的陪同下,乘坐着舆车,视察了已经被完全徵收的靖安坊。
靖安坊内的居民,此时都已经搬走了。
当然,他们的补偿款也拿到了。
大抵来说,平均每户拿到了一千贯左右的拆迁补偿。
这笔钱看似很多。
在这个汴京城里,实则什麽都不算!
因为,汴京城的邸店里随便一个单间,一个月房租都在五贯以上。
像这些百姓居住的院子,基本都是两进的小院。
这样的院子,出租的话,一个月三十贯是稳稳的。
而现在官府却只用了三四年的房租,就将这些人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子给徵收了。
但,也没有人有怨言,更不可能有什麽人敢当钉子户。
所有人都在拿到补偿后,立刻搬离。
赵煦对此很满意。
「朕的臣民,果然是忠厚纯良之人啊!」他美滋滋的走在靖安坊的街巷里。
蔡京在旁边弯着腰,陪着笑:「百姓们都言:官家仁圣,不损民财,实在是千古罕见呐!」
赵煦呵呵的笑了笑。
在御龙直门的簇拥下,走到了这靖安坊的尽头。
他回过头,看向整个坊区。
整个靖安坊,占地面积全部加起来,大约有个两三百亩。
若是按照大宋旧有的建筑办法,全部拆了,哪怕面积使用率达到最高,撑死也就建三五百套小院子。
算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利润空间已经极为狭小了。
所以……这不行啊!
赵煦扭头,看向跟在他身边的沈括,问道:「沈卿,各个窑场建设的如何了?」
沈括低着头,汇报导:「奏知官家,臣奉圣旨与专一制造军器局有司,会同内侍省丶将作监等有司,以历代以来窑造之法,总结归纳丶改良……」
「然后,以诸法扑买于商贾,今已在汴京之外,建窑场十一处,有雇工两千馀……」
说着,沈括就用着一种崇敬的眼神,看着那个身高还没有到他胸膛的小官家。
对这位官家,沈括现在比谁都服气。
因为他真的懂技术!
而且他真的愿意尊重技术人才!
专一制造军器局这十来个月里,就已经有二十多个工匠丶小吏,因为在协助发明创造或者组织管理上有功,而被圣旨转官。
虽然都是些伎术官,磨勘走的也是东班诸司正副使的路子。
但对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士气提振是显而易见的。
赵煦点点头,对沈括问道:「诸窑场都已经投产了吧?」
沈括答道:「奏知陛下,十一处窑场,皆已投产,臣昨日才去看过……」
「那水泥丶石灰以及砖窑,建设的如何了?」赵煦又问道。
沈括恭敬的答道:「奏知陛下,砖窑的进度最快,如今孙家丶吕家等窑场之中的砖窑,都已经开始出砖……如今,已备砖数万块,臣已经检验过了,皆是上好的红砖!」
烧砖并不是什麽太难的技术。
而专一制造军器局,在官家指示下,研发出了石炭烧砖的砖窑。
一次就可以出砖上万块,质量还不比过去差,价格更是只有过去的砖的价格三分之一。
于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按照过去砖价的一半,直接给相关砖窑下了大订单。
「石灰窑,则有三个已经投产,可月产十万斤石灰……」沈括继续汇报着:「水泥窑,则还在建设,因为耐火砖需要专门烧制,可能这个月月底就能出成果。」
赵煦嗯了一声:「这就好!」
石灰窑和水泥窑,都是现成的技术。
用的是哥窑和汝窑的高温瓷器烧制技术,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并适用了目前专一制造军器局正在研发的高炉炼钢技术所需要的烟道和反射炉技术,并配备专用的耐火砖。
这使得窑内温度,可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而将需要的东西,煅烧出来。
石灰很简单,用石灰岩煅烧就可以了,除了污染大一些外,没有什麽缺点。
倒是水泥,费了不少功夫,花了许多时间,最后才慢慢的找到了法子和正确的配方——当然是现代所谓的土法水泥!
如今,这些技术,在赵煦的指示下都已经通过类似都曲院扑买酒曲的办法,授权给了有关商贾。
通过这种办法,赵煦一边掌握着节奏,一边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萌芽的嫩叶,让这些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怪物,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发育丶成长。
沈括在旁边看着,小心翼翼的问道:「官家,相关需求,真的要向商贾采买吗?」
赵煦嗯了一声:「这是自然!」
他看着沈括,也看向在他身边的这些大臣。
蔡京丶苏颂丶范纯仁丶程颐丶吕大防……
然后,他就轻声道:「朕一直觉得,天下事官府管的太多了!」
所有人都低着头,心中想法不一。
但对赵煦的这个表态,他们都是欢喜的。
官府插手的事情太多!
这是大宋立国以来,天下人公认,人尽皆知,却没有几个人敢说的事情。
没办法!
赵官家们,素来是不占便宜就等于吃亏。
而当今官家仁圣,心忧万民,惦记苍生,即位以来已经多次表态,要放松监管,要放开限制,要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这让士大夫们欢喜鼓舞,直呼圣天子!
「所以,朕一直在想着,对将作监丶内侍省的一些不必要的有司,进行剥离!」
「如东西窑场,过去雇工两千馀,有十三监,太多了!」
「朕今年以来,已经将之裁撤了一千馀,监官减少到了七人,却并未影响宫中用度,也并未影响国家运作,反而增加了效率!」
所有人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这是赵煦的政绩!
也是他现在能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所在。
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的沈括,更是拜道:「臣奉旨意,督办相关事务,深为陛下之圣智而拜服!」
今年以来,对专一制造军器局而言,是一个魔幻之年。
正月之后,一道旨意,就从宫中降到了他沈括这里。
按照旨意,沈括领导下,专一制造军器局牵头,会同将作监丶内侍省。
把那些宫里面,放在架子上吃灰的技术,拾掇拾掇,整理整理,选出其中可用丶堪用的后,就放到专一制造军器局来了。
这些技术,千奇百怪,涉及各个方面。
有纺织的丶有染色的,也有瓷器丶窑场相关的……
反正都是宫里面或者专一制造军器局研发的。
好多都是中看不中用——要麽太贵,成本太高,要麽太复杂,流程太多。
这个时候,专一制造军器局就得想办法,将之民用化,简化丶降低成本,搞出一个丐版的替代品。
然后……
闰二月后,让沈括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
', ' ')('汴京城的商贾们,居然在宫中的使者的带领下,带着钱找上门来了。
然后,在宫中指挥下,沈括就和这些商贾,签订了契书。
采取类似都曲院里扑买酒曲一样的法子。
由商贾们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出钱参与到一些技术的研发丶应用之中。
等到这些技术研发完成,这些商贾就可以优先获得相关技术。
同时他们还获得了这个技术相关的市场准入门槛。
于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没用国家一个铜板,就养了上千名工匠丶官吏,来专门做相关研究。
这还不算什麽!
真正神奇的是随后的那些操作。
在宫中的指挥下,将作监丶内侍省的很多有司,一个个被裁撤或者减员。
特别是东西窑务,几乎就被对半砍——只有负责御用精瓷的窑工才会被留任。
偏生,这样的事情,没有引起任何动荡。
一切都是在有条不紊之中渡过。
被裁撤的工匠,甚至是高兴的——他们去商贾那边做工,工钱比给赵官家打工高了好多,还不用被上官克扣工钱。
也就只有那些,没了油水的官吏,会埋怨几句。
但,谁会管这些败犬的哀嚎呢?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操作之后,沈括就惊讶的发现了。
裁撤了一半以上雇工和官吏的东西窑务,依旧可以满足宫中和有司用度。
而剩下来的经费,则被用来向相关商贾采购宫中和有司需要的各种瓷器。
最后将作监一算帐——支出比过去,减少了两三成!
赢麻了!
更夸张的是,经过这些操作后,现在,专一制造军器局的经费,有大约两成左右,是商贾们缴纳的各种费用。
同时,这些商贾们兴建的作坊丶场务,则成为了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延伸。
好多琐事丶零件,现在都可以交给这些商贾去办。
专一制造军器局,只需要负责最核心的那些工序就可以了。
这相当于给专一制造军器局插上了一对翅膀。
各种军械的产量,不断增加。
像是铁甲丶克敌弓丶蹄铁一类大批量需求的军需物资,今年已经实现了三连涨。
比如这个月克敌弓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三百馀。
铁甲的产量,更是达到了两百馀副。
已经完全赶上了军器监的产量了。
而专一制造军器局的规模和雇工人数,却并未扩大。
这在沈括眼中,简直就是魔术!
裁减工匠丶削减机构,这是大宋历代官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现在,这个事情被官家办成了。
并且丝毫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秩序,宫中也好,朝廷也罢,该有的东西依旧有,该做的事情也依旧有人做。
还赚一大波民心!
实在是了不起!
赵煦轻笑两声,道:「朕接下来,要对将作监的东西八作进行裁撤……」
「东西八作,雇工数千,什麽都干,偏生人浮于事!」他摇摇头,道:「这样不好!」
说着,赵煦就看向了吕大防,道:「吕爱卿,朕打算让卿来兼任将作监,主持对东西八作的裁撤事宜,卿意下如何?」
吕大防当即拜道:「臣谨奉旨意!」
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了。
也是他擅长的事情。
在成都的时候,吕大防就主持了对成都都作院以及成都绫锦院的改革。
裁撤了大量不必要的部门,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岗位,同时还让成都都作院和绫锦院的效率大大提高。
赵煦点点头,道:「东西八作,以后只管宫阙修葺丶园林维护便好了。」
「至于剩下的事情,向民间采购就好了!」
东西八作,是将作监下最大的机构。
同时也是维护皇室宫殿丶园林并主持皇室宫阙营建的机构。
东西八作里,能工巧匠无数,他们营造的宫阙丶园林,完全符合赵官家们审美。
唯一的是——太臃肿了,管的也太多了。
这个庞大的机构,和其他皇室机构一样,就是一条衔尾蛇。
它不仅仅负责修葺丶营造。
还负责着整个生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丶制造。
比如说漆料丶泥料,明明可以对外采购。
可它偏不!
偏生要自己制造,自己使用。
这样一来,虽然质量得到了保证,却凭空增加了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现代留学过后的赵煦,可不会再惯着这种行为。
所以,在对东西窑务牛刀小试,积累了经验后,就要对这个机构下刀子了。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够了。
剩下的其他事情,交给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皇室自己来生产。
比如说东西窑务裁撤了一半后,虽然东西窑务都失去了大批量生产一般性商品瓷的能力。
宫中的女官丶内臣以及三省六部丶在京诸司官吏所用的瓷器,从此都是市场采购。
可是,最后算帐算下来。
市场采购远比自己生产要划算的多。
至于质量?
老实说,这种商品瓷,一直是大量损耗的。
质量差一点,好一点,无关紧要。
说着,赵煦就看向沈括:「卿可与吕卿多多走动。」
「将东西窑务裁撤后,专一制造军器局主持的瓷器采购买扑相关条贯,与吕卿好好介绍介绍。」
「诺!」沈括恭身领命。
吕大防也上前拜道:「臣领旨!」便对沈括拱了拱手:「还请沈提举多多指教。」
老实说,其实吕大防不大喜欢沈括。
因为他一直觉得沈括这个人人品有问题。
但是,如今沈括是官家身边亲信。
也是给官家主持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大臣,这就是皇家近臣了。
坊间一直有传说,将来的四入头,可能就要加一个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了。
沈括还了一礼:「不敢!」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