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条贯(1 / 1)

('

第62章 条贯

回到福宁殿,赵煦脑子里,依然是景福殿里堆磊的整整齐齐的金锭丶银锭丶铜锭。

塞满了箱子的青铜钱。

堆积如山的香药丶一根根洁白的象牙。

数不清的丝绸锦缎。

甚至还有整整一万匹的吉贝布。

吉贝布可能现代人很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了。

棉布!

早在唐代,棉花就已经在岭南等地开始种植,并开始被人织成布,取名:吉贝布。

吉贝布做的被子,就是时人所称的:重衾。

白居易诗云: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到了宋代,随着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尤其是仁庙时代后,南方地区开始发展起来。

南方特产的吉贝布丶重衾,开始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只是,这些东西很贵!

至少是普通绢布价格的十倍,甚至是几十倍!

所以,除了勋贵富商,没几个人买得起丶用得起,流通范围也很狭窄。

哪怕是富贵人家,买回去也是做成重衾。

棉衣棉裤不是没有,但很少很少——真正的富贵人家,不会去穿既不时髦,也不好看的棉衣。

狐裘丶貂衣难道不香吗?

普通市民百姓,则根本消费不起,价格昂贵的吉贝布。

此外,岭南木棉产量也很有限,影响了吉贝布的推广。

所以,终宋一代,吉贝布的角色和地位都很尴尬。

但,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知道。棉花最适合种植的地方,其实不是岭南。

而是……

熙河兰会路!

因为当地不仅仅有着合适的气候,恰当的降水。

最紧要的是,当地有大片大片适合棉花种植的荒地!以及大批大批廉价的劳动力!

……

「六哥在想什麽?」向太后见着赵煦回宫后,就一个人在殿中发呆,不由得问道。

「母后……」赵煦回过神来,看着向太后:「儿在想,父皇曾和儿说过的一个国朝典故……」

「嗯?」

「去年,父皇带儿在庆宁宫中读书时,曾和儿说过,当初太祖初登大位,曾欲制一熏笼,命有司即刻敬献,有司却言:御前进献,须先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本局覆奏,然后方能进献,如此,须则数日,方可献御前;太祖震怒,问左右:谁做的这般条贯来限制于我?……」

向太后听着,知道赵煦说的,就是本朝祖宗最有名的熏笼之制的故事!

所以,她静静的听着,眼中满是赞赏。

「左右答:乃是宰相!」

「太祖怒,诏赵韩王(赵普)御前责备:我在民间,得一熏笼不过数十钱,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故?」

「赵韩王对曰:此条贯,非为陛下所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也!」

「太祖闻之,大善,赞曰:此条贯甚好!」

赵煦说完这个在大宋皇室,近乎人尽皆知的祖宗故事。

然后就眨着眼睛,看着向太后:「今日,儿随母后,至景福殿……」

「见父皇所遗内库封桩财帛,不计其数!」

「儿就一直在想……祖宗欲得一熏笼,尚且须设条贯制之,以戒子孙!」

「今,父皇所遗财帛,何止千万?儿就想,不知可有条贯,制内外之人随意取用?」

向太后静静的听着,眼中的赞赏,已经压抑不住。

她是文臣宰相之后。

赵煦的表态和思考的东西,在向太后看来,简直是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而且深孚她心!

士大夫家里教出来的女儿,当然天然的倾向士大夫的意识形态。

于是,她微笑着,抱住这个孩子,说道:「我儿放心,祖宗以来,条贯具备!」

「大行皇帝所遗封桩库,虽是大内内帑,却也要受外廷点验……」

这是事实!

大宋祖制,内廷封桩之钱,虽属内帑,但外廷也能干预,甚至监督使用。

这是因为在一开始,内库封桩钱,就是为了收复燕幽而设。

后来太祖,就当庭对大臣们说过内库封桩钱的用途:「军旅丶饥谨当预为自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

这就是将封桩钱,当成类似现代的国家战略储备来使用。

其后真庙丶仁庙,陆续制度完备。

尤其是在仁庙时代,确立了左藏丶右藏的财帛支用,受三司使和政事堂宰执监督的制度。

', ' ')('

仁庙就曾亲口对大臣说过:「国家禁钱,本无内外,盖以助经费耳!」

可问题在于,这熙宁三十二库丶元丰二十库。

它既不是左藏,也不是右藏。

而是和旧年太祖封桩钱一样,只属于皇帝一人支配和取用的内帑。

虽然在名义上,户部也好,都堂宰执也罢,也都可以过问。

但,皇帝真要花钱了,谁又能制约?

五路伐夏丶永乐城大战丶导洛通汴丶重修汴京皇城。

赵煦的父皇,决心一定,谁都拦不住。

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个漏洞。

上上辈子元佑时代,太皇太后被外朝大臣说几句好话,手一松,内帑的财帛就和水一样流了出去。

更要命的是,这些支出,甚至都不是被人贪污掉的。

很多单纯就是浪费。

譬如说,司马光尽罢新法,可国家运转需要钱,上上下下的官府也需要运作。

特别是免役法被罢后,大部分地方官府,瞬间陷入瘫痪。

上上下下,叫苦不迭。

怎麽办呢?

只能是从封桩钱里拿钱先顶着!

可封桩钱是有限的,能顶的了一年,顶不了一世。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司马光丶吕公着先后去世后,封桩钱也终于顶不住了。

所以,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发明了一个新东西:助役钱。

其实就是免役钱换了个名字。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敢恢复免役法——上一个提议恢复的人,已经被打成奸臣邪党了,赶出朝堂去了。

那个人名字叫李常。

赵煦父皇昔年潜邸时的记室参军,也是熙宁变法之初,对新法反对最激烈的人之一!

但他依然被冠以『奸臣邪党』丶『阿附小人』的罪名,赶出了朝堂。

于是,百姓虽然交了钱。

但衙前役还是得服!

这就是,新法只要钱,但旧党既要钱也要命的原因。

对了,司马光深恶痛绝的青苗法,在他死后同样换了个马甲又出来了。

就是常平法!

旧党天天骂王安石敛财害民。

但当他们上台后,口袋没钱,还是得服从现实。

可他们又不能自己抽自己嘴巴。

所以,就只好,拿着旧法的瓶子去装新法的酒,属于新法的弊端和旧党的弊端,都混合在了一起——这是什麽剧毒鸡尾酒啊!

于是,在赵煦亲政之前。

旧党已经将整个天下搞得天怒人怨。

他们得罪了大部分的人,甚至包括,曾经最支持他们的人以及曾经他们的自己人,同样被认为是旧党的人。

自然,赵煦不可能再给那些人,毫无底线胡闹的机会。

守住封桩钱,就是他的制约手段之一——没有钱,司马光就算是孙猴子会七十二变,也得服从现实。

「只是点验吗?」赵煦眨着一双无辜的天真大眼睛,看着向太后:「儿以为,还是当设条贯,以明上下之制,定百世之规的好!」

「这也是父皇去年,曾嘱托儿要记住的事情!」

「母后不如上禀太母,请太母召集髃臣,共商内库封桩钱之条贯……」

向太后听着,慢慢点头,觉得赵煦讲的有道理。

且,这还是大行皇帝特意嘱托了六哥的事情。

必须办!马上就办!

而且,这个事情,向太后觉得不会有任何困难。

朝野上下,包括太皇太后在内,都只会赞同。

正好,也借这个事情,分一下朝野的议论,也分一下太皇太后的心。

不然的话……

向太后想起了昨日和今日,她在保慈宫里劝说太皇太后,给王珪留些体面的时候,太皇太后却沉默不语的事情。

她是真的怕了!

万一,保慈宫的太皇太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剥麻王珪!

那全天下都会震动!

注:木棉就是棉花,这一点,苏轼丶苏辙的笔记已经证明了。

注2:旧党在元佑时代的骚操作多到离谱……

(本章完)

', ' ')

最新小说: 雏菊 暗恋成殇,终是你 病娇少爷的白月光 重生后,被老公和他的白月光爆炒 猪爹精厕 同行人(群像) 夏日(完结) 她被艹短篇 岁无苦雨(母子1v1) 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