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两宫
目送着冯景出了寝殿大门。
赵煦微微吁出一口气,心头一块石头落地。
冯景的忠心,是已经被证明过的。
上上辈子,他宁愿被贬死广南,也没有吐露半句赵煦私下说过的话。
赵煦只担心,他轻视丶怠慢了自己的指示。
如今,冯景既然表态了,那麽以其为人,自然会认真对待这个事情。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赵煦低声呢喃着,看向了坤宁殿方向。
坤宁殿,是中宫,既皇后所居!
上上辈子的记忆,在脑海回闪。
帷幕之中,太母(高太后)丶母后(向皇后)如同雕塑一样矗立着,相对无言,却独自哽咽。
病重弥留的父皇,躺在御床之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威严,只能静静的用眼睛,看向赵煦。
年幼的赵煦,不知所措的看着自己的父皇。
帷幕之外,群臣的声音,整齐的响起。
「去岁冬日,三省同奉陛下圣旨:皇子延安郡王今春出阁……臣等惶恐,请蚤建太子,以系天下!」
群臣连奏三次。
但帷幕之中,除了哭泣呜咽之声,没有任何人说话。
彼时年幼,还懵懵懂懂的赵煦,眼睁睁的看着,他的父皇,躺在病榻之上,不停的点头,表示认可群臣的奏议。
但是……
帷幕之中,除了哽咽抽泣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所有人都当没有看见赵煦父皇的点头。
父皇可是天子啊!
彼时,没有人注意到赵煦。
也不会有人在那样一个紧张刺激的权力争夺的时候,将宝贵的精力,用在一个在环伺之中,不知所措的小皇子身上。
一个小孩子罢了。
什麽都不懂,什麽都不知道。
不必担忧!
可他们不会想到,那个时候,看似懵懵懂懂,什麽都不懂的赵煦。
其实已经懂事了。
他将当日当时发生的一切,都记在心中,刻在骨头里。
此后的每一天,每一夜,他躺在福宁殿的御床之上,都会想起那一天发生的一切。
他记住了当时每一个人说过话,做过的事情。
自然也记住了,帷幕之中的沉寂是怎样被打破的。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以俟康复!」
说话的人,是王珪!
时任尚书左仆射丶门下侍郎,既所谓的左相!
那一天是元丰八年二月二十九日癸巳!
地点是福宁殿东阁内寝!
……
坤宁殿。
大宋皇后所居,位于福宁殿之后,谓之中宫。
其依古礼,以花椒涂墙,故称:椒房。
此时此刻,这坤宁殿的主人向皇后,正跪在药师王佛像之前,念诵着佛经。
向皇后今年还未满四十,却已是老态尽显,满面愁容。
由不得她不愁。
向皇后嫁入皇家,已有一十九年,虽为官家生下过儿女,却尽数早夭。
如今,就连官家也眼看着要离她而去。
命运的重压,犹如千斤重担。
压得她呼吸不得,喘不过来。
但她没有任何办法!
除了向神佛祈福外,似乎别无办法!
一卷佛经念完,向皇后放下佛经。
身后一直矗立的内臣阎守懃,才终于上前一步,低声唤道:「圣人!」
向皇后没有回头,她看着供奉在佛龛中的药师王塑像,问道:「何事?」
「勾当庆宁宫冯景,方才去了资善堂……」
「哦?」向皇后对着药师王佛像合十一礼,告罪一声,这才起身,走向坤宁殿的内寝帷幕。
一边走,她一边问道:「资善堂的直讲先生们,不是都去了贡院了吗?」
「冯景去资善堂做甚?」
「臣听说,冯景去资善堂,是奉了延安郡王令旨,去寻笔墨纸砚以及佛经!」
向皇后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看向宋用臣:「六哥儿要笔墨纸砚丶佛经做甚?」
「臣不知!」阎守懃低下头去,不敢直视向皇后。
向皇后沉吟片刻,徘徊了一下,又问了一句:「宝慈宫可知此事?」
只想了一下,向皇后就自己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吾既知,宝慈宫岂能不知?」
宝慈宫是太后居所,在福宁殿西,比她这个深居深宫的皇后,更接近内廷,也更能听到风声。
既然她都知道了,宝慈宫自然也会知道。
于是,向皇后不再犹豫,对阎守懃吩咐道:「吾要去庆宁宫,汝且去安排!」
……
和向皇后料想的一样。
宝慈宫中的高太后,也从内臣粱惟简的口中,得知了冯景的行为。
「六哥倒是个孝子!」高太后轻轻抚摸着自己怀中抱着的狸奴说道。
粱惟简深深低头,不敢接话。
他听懂了高太后话中的意思。
延安郡王才几岁?
一个小孩子,就算真有孝心,哪里会想到给官家抄写佛经祈福?
纵然想得到,如何付诸行动?
必是有人教的。
粱惟简知道,既然他都能想到这一节,太后不可能想不到。
高太后继续轻抚着怀中狸奴柔顺的毛发,提起了另一个事情:「皇帝去年曾说过,待到六哥出阁,必要以司马光丶吕公着为师保……」
「有这个事情吧?」高太后看向粱惟简。
粱惟简依旧沉默。
但沉默就是答案。
「可资善堂,已经有两位直讲了……」高太后悠悠说着:「想办法,将那两位直讲外任地方州郡罢!」
「皇帝有时候办事,就是这样,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既决定了让司马光丶吕公着这样的老臣来给皇子保驾护航,又焉能继续任由王安石的邪说,蛊惑皇子?」
深居宫中的太后,并不懂什麽财用经济。
也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儿子要一意孤行的变法。
她在宫中,听到的丶看到的丶知道的,只有清贵老臣丶外戚宗室丶驸马公主们的埋怨丶不满和怨气。
特别是,王安石当年一口气,将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孙,统统给革除了宗籍。
太祖丶太宗的子孙,到她这里告状的,不是一个两个了。
市易法更是在汴京城里闹的鸡飞狗跳。
内臣丶外戚,在她面前诉苦的,络绎不绝。
什麽与民争利,盘剥过深!
又或者是汉武之法,莫过于此了!
所以,高太后一直在劝自己的儿子。
奈何,当今官家虽然孝顺,但在这个事情上,却不肯听她的劝说。
粱惟简静静的听着高太后的话,依然没有做声,但在心里面将事情记下来了。
高太后则已将手中的狸奴放了下来。
「去看看皇帝罢!」高太后说道,语气之中,多少有些落寞。
不管怎样,那都是她的儿子。
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来的骨肉。
如今,皇帝日渐疾重,眼看着皇帝日渐消瘦,高太后的内心,自然很难受。
粱惟简这才答话,道:「娘娘,两府髃臣,刚刚入宫,此刻当正在福宁殿中恭问圣体……」
高太后迟疑片刻,才道:「既是如此,老身待髃臣们走了,再去看望皇帝吧!」
高太后是一个非常尊重制度的人。
这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
她出生大将之家,曾祖高琼丶祖父高继勋都是名将。
生父高遵甫,虽然没了父祖的威名,但她的母亲却是来自另一个大宋名将之家,真定曹氏。
而曹家的另一个女儿,后来嫁入皇家,为仁庙皇后,是为:慈圣光献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没有儿女,便将高太后,带到了宫中抚养,耳提面授,恩宠非常。
慈圣光献皇后,对于制度的尊崇,也因此深深的影响了高太后。
是故,尽管高太后不太喜欢自己儿子搞出来的所谓新法。
但也只是劝说,从未真正干预。
儿子是皇帝,天下事,自有处分。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太后对新法的不满,大都也来源于此。
祖宗制度,嘉佑之政,完美无瑕。
怎麽可以随便破坏?
何况,高太后始终记得,她的丈夫,能够顺利即位,靠的就是当年嘉佑大臣们的坚持。
富弼丶文彦博丶司马光丶吕公着丶李纯……
都是忠臣啊!
可皇帝却信了那王安石的邪说,对这些人弃而不用。
这不是糊涂吗?
自毁城墙啊!
如今,皇帝疾重,药石无灵。
忠臣们却远在五湖四海,朝堂之上,尽是奸臣乱党!
一旦有变,这社稷宗庙,如何是好?
想着这些,高太后脸上,难免又开始忧虑起来。
粱惟简瞧着高太后的神色,不动声色的抬起头来,低声说道:「娘娘,还有个事情,臣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吧!」高太后悠悠叹息一声。
「臣听说,前些时日,中宫长秋,命人在大相国寺中设斋祈福,其祷文曰:延安郡王祈祷,此事如今,已有不少人听说了!」
高太后听着,顿时脸色铁青,身体微颤。
良久,她才道:「皇后何至于此!」
粱惟简根本不敢接话,只是深深低头。
高太后长叹一声,自顾自的说道:「老身又岂会害自己的孙儿?」
皇后使人设斋祈祷,特别在祈祷祷词里,以延安郡王的名义来祈祷。
这是告诉天下人:官家有儿子!
而且已经长大了!
潜台词就是:都长点心吧!
暗戳戳的指的是谁?
有心人自然会联想。
斧声烛影的传说,国朝上下都是知道的。
金匮之盟的故事,更是历历在目。
「两府髃臣,可有说些什麽话?」高太后思虑片刻后,便问粱惟简。
粱惟简低着头,答道:「此事,臣并未与闻!」
高太后听着,神色顿时一黯。
有些时候,没有议论,才是最大的议论!
因为,他们都转入地下了。
高太后想起来了,自皇帝疾重以来,两府宰臣,几乎每日早晚都要入宫问安。
问安之后,他们都会集中前往皇城之内的都堂或者枢密院集议。
在集议过程中,宰臣们常常会命令锁厅,只允许中书舍人在场记录。
相关集议记录文字,更是只有中书舍人才能阅读。
粱惟简仔细观察着高太后的神色,小心翼翼的汇报:「不过,臣听说,右相蔡公之母,曾奉中宫令旨入宫觐见!」
「蔡持正之母?明氏吗?」高太后立刻警觉起来:「她入宫做甚?皇后召她入宫做甚?」
粱惟简摇摇头:「此臣所不知也!」
高太后的警惕心,立刻拉满。
粱惟简是入内内侍省押班,提举宝慈宫,消息素来灵通。
此外,粱惟简还和陈衍丶张士良等高品内臣,往来密切。
连粱惟简都不知道明氏和皇后见面在谈什麽?
这就只能说明,皇后和明氏谈论的事情,极为敏感,恐怕是私底下谈的,而且说的时候,避开了旁人。
再想到皇后命人去大相国寺祈福,却在祷词里假托延安郡王之名,偏偏这个事情现在人尽皆知了。
高太后不得不怀疑,此事,就是蔡确和皇后商议的结果!
这是敲山震虎!
高太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她又想起了,粱惟简禀报的冯景去资善堂取笔墨纸砚,言称『延安郡王欲为官家抄录佛经祈福』的事情。
延安郡王才几岁?
抄录佛经?
他认得全佛经上的字吗?就算认得全,他会写吗?写的了吗?
所以,是谁教的?
为什麽要这样教?
目的是什麽?
高太后的心中,顿时蹦出一个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于是,她再也坐不住了,对粱惟简道:「传旨,移驾庆宁宫!」
「老身要去看看,我赵家的麒麟儿,究竟是何等纯孝!」
高太后虽是女流,自幼也长于深宫,未尝经历过什麽人心复杂。
但她的要强,却是早已有之!
英庙在世之时,整个大内皇城,一个妃嫔也没有!
姨母慈圣光献皇后,为此还责备过她,让她主动给英宗选妃。
高太后直接一句话封死了慈圣光献皇后的责备。
「奏知娘娘,新妇嫁的是『十三团练』,并未嫁给什麽官家!」
在这宫中这许多年,高太后从未让自己处于被动不利。
她从来都是争取主动的。
……
向皇后仪卫,自出坤宁殿,经崇政殿,往东华门下庆宁宫去。
但,刚刚出了崇政殿的侧门,就听到了内臣引唱丶净街的声音。
「太后出幸,群臣避道,百官奉迎!」
向皇后先是一楞,然后迅速带着人,避让到道路一侧,恭身等候着太后仪卫。
少许,便看到了,一队仪卫,举着黄罗伞丶左右有带御器械,持着兵杖护卫,前后有内臣以排扇呼应,一路浩浩荡荡而来。
待到了近前,向皇后上前一步,盈盈一礼:「新妇敬问娘娘无恙!」
坐在步辇上的高太后,依旧抱着狸奴,看向那侍立的向皇后,故意等了一会,她才展颜道:「老身一切安好!」
接着又问「皇后这是要去庆宁宫?」
向皇后再拜:「回娘娘,确实如此!」
高太后颔首道:「皇帝卧疾,后宫诸事,却是要辛苦你了!」
「不敢!」向皇后低头答道:「此新妇分内之事!」
高太后含笑对向皇后道:「却是巧了,老身也欲去庆宁宫,探望六哥!皇后且与老身同行罢!」
「谨遵娘娘旨意!」向皇后再拜。
……
注:唐宋公婆,是称舅姑。
待晓堂前拜舅姑嘛!
娘娘一般是专指太后丶太皇太后,皇后则被人称为『圣人』,这是唐代传下来的宫廷规矩。
而无论是以太后还是太皇太后的身份去世,死后一律尊称某某皇后,这是因为神主会附庙,其身份重新变成了皇后。
注2:有关神宗病重,建储之事,众说纷纭,而且神宗实录被人前后修了三次,早已经面目全非,这里采信哲宗邵圣年间修的那一版,这一版虽然被毁的差不多,但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时,为了反驳哲宗这版,引用了好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