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孝恭问道:“陛下,对此有过多追问吗?”
“没有,只是叮嘱骊山早日建城,早日接纳学子。”
“老夫就知道。”李孝恭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手段一点都没少,反而更多了。”
“既然县侯无暇接见,下官就告辞了。”
“老夫不送了。”
张阳正站在山头,手中拿着一根竹管,竹管可以看到远处的岑文本与李孝恭交谈的场面。
小清清双手怀抱胸前,有些替岑文本觉得委屈,“若是文本伯伯知道爹爹是为了要用望远镜不去见他,他会生气的。”
张阳将望远镜递给她,“这是大唐的第一个望远镜,意义重大。”
“爹爹就不能造个更大的吗?”
“造这么大做什么?”
“女儿要看月亮。”
“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有何好看的。”
小清清跟上脚步,“那爹爹每天看夜空是在看什么?”
张阳双手背负走在山道上,“我在看未来,未来就在汪洋的星海。”
“娘说得没错,爹爹想上天想疯了。”
自骊山县侯住在骊山,不再过问政事,骊山诗篇出世之后便再也没有写过任何的诗篇。
那位县侯在走下坡路,他的文采韬略,治国方略都已用尽了。
甚至开始向各县变卖家业。
这世上难得是走下坡路的从容。
当走到下坡路的低谷之后,再次攀爬又是另外一番场景,便会站得更高。
当骊山再一次用能力摆平了各县的议论,扫平了各县非议,甚至得到皇帝的认可。
人们这才明白,那位骊山县侯的手段还在,他能够从容地在各县游说。
恍然回神,人们这才发现骊山沉淀了这么多年,这才开始要厚积薄发了。
狄仁杰问道:“晋王殿下,骊山为何执意要开设这座占地两千亩的学城?”
李治轻笑道:“姐夫与皇姐向来不出手,一出手便是如此大手笔。”
张柬之还是一副懒散模样,自从他进入国子监也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觉得自己满腹才华,只是没有得到指点。
至今还是怀才不遇的作派。
眼看曲江里这座坊市就要建成了,李治又想到小清清想要炸了长安城的事。
“殿下,以后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少?”
李治摇头道:“不会的,科举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再想起张玄弼的约定,李治冷哼道:“柬之告诉你家老货,他要输了。”
张柬之喝着酒水道:“晋王殿下何出此言?”
李治道:“关中不会人才凋零,骊山所作所为便是让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骊山传授的学识能够给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创造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宝物,士林名儒活在一个腐朽的年代,他们早已失去了创造力,关中人不会失去生气,他们不会成为那失了魂的躯壳。”
“智慧能让人有创造力,这创造力便是造福关中的所在,是他们执迷不悟。”
贞观十四年到了十月,骊山终于开始了对这座学城的建设。
上千名工匠开始夯实地基。
三县的县丞与户部交代着这一次土地交割事宜,交割出去的土地归于骊山。
建设这座城所需要的钱财人力,粮食全部由骊山来提供。
此刻的骊山响起了钟响,那是骊山县侯的钟楼建成了。
这座钟楼立在山腰处,高有五丈。
钟楼建设很粗糙,甚至还能看到砖石拼凑的缝隙,它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圆盘,这个圆盘上有两根针,如果站在官道上仔细看,就会发现那根长针每转动一圈,那短针便会跟着移动。
这就是这个县侯忙碌大半年建设而成的钟楼。
只要明白骊山的二十四小时制,官道上的行人只要远远看一眼,就可以明白现在是什么时辰,精确地知道现在几时几刻。
会有更多人去了解二十四小时制,不用骊山主动去做什么,县侯只是建设了一个钟楼,便能够让关中人主动去学习。
小时制的分,秒,时是不是骊山为了奴役关中的工具?
这件事的议论从来没有停歇过。
面对这种非议,骊山从来没有解释过来由。
县侯用一种行动,让关中人主动去学习小时制,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商客,经过官道上行人讲解,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更方便的计时工具。
这成了一道景观,也成了便民的所在。
为了建设这座贞观学城,骊山要花很多钱,但同时骊山又发财了。
想要来买摆钟的人在村外排起了长队。
一边不断地往外面送钱,一边有钱源源不断地进入骊山,骊山的车间忙碌运作着。
又半月之后,张阳看着洋洋洒洒的订单,足足有六千个摆钟的订单,每个摆钟造价一贯钱。
还仅仅只是这半月的,骊山村外还有源源不断的订单送来,眼看就要过万了。
“这程咬金家是怎么回事。”张阳怒地拍着桌案,“你一家要五十个摆钟,你程咬金是要在家里每个房间,每个角落都放上钟吗?岂有此理!”
“啊!老子的骊山根本造不过来,欺人太甚!”
书房内不断传来张阳怒骂的声音。
小清清坐在丽质姨姨身边,“姨啊。”
李丽质应声道:“嗯。”
“花钱的时候爹爹会生气,赚钱的时候怎么还生气呢?”
第九百章 我的青春结束了
“姐夫要想的事太多了。”
“唉。”小清清无奈地长出一口气,一脸大人模样的忧愁。
傍晚时分,小武与小慧也回来了,两个丫头又带来了厚厚一摞订单。
“师父,还有这么多。”
张阳翻看着一张张订单,这些多数都是长安城各家权贵的。
她们俩人相对而坐,彼此按着手臂放松着,这一天的工作把她们累坏了。
小慧的指关节还绑着纱布。
俩人放松完四肢,就接着躺着,不想动弹了。
李玥见夫君也是一脸的愁容,低声道:“之后两月你们休息吧。”
小武和小慧都转头看来。
“产业都发出去了,我们家也没这么多事了。”
“嗯。”她们同时应了一声,也深感疲惫。
不过今年骊山将诸多产业都分出去之后,村子里确实轻松不少。
骊山村的生产和制度正在往精细化靠拢。
工作没有以前繁重,以前要顾着许多工厂。
张阳让李福,李明将这些订单都用油纸包好,送到工厂去。
在生产作业上尽可能地精细化同时,还要保证骊山的收益不下降。
张阳走入自己的藏书阁,铺开一张图,往后骊山能够卖的东西有很多。
摆钟只是意外收获,其实骊山本意上不想卖摆钟的。
往后骊山主要生产还是蒸汽机与火车相关的一切运输,都是巨大的利润。
这是一张关中铁路的布局图。
关中八百里秦川,平坦的道路适合建造铁路,如果可以打通黄河天堑,铁路能够一路铺到洛阳,彻底打通函谷关的桎梏,径直连通整个中原。
因铁路不可能从关中的南面越过秦岭,有且只有这么一条路,潼关就显得格外重要。
“姐夫,阎立本的图纸送来了。”
东阳捧着一卷纸放在面前。
铺开地图,是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穿过渭南,蓝田,新丰三县的交界处,也就是骊山要建设的新技术院。
如此一来,骊山的种种资源就能够轻便地运输到建筑用地。
不再以骊山为中心设计铁路,而是以技术院为核心,围绕长安城,一条通向长安城以西的泾阳与陇右,直到河西走廊。
另一条从长安城出发,以东一直连接到黄河。
翻过一页,张阳见到了第二页的规划,这条铁路按照原本的铺设继续衍生,工期规划上三月之内完工,骊山与长安的第一段,小试牛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