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这头熊面对这些指点打了一个哈欠,呼出一口热气,脚步缓慢也并不在意。
从骊山不知不觉走到了渭南,一家人在河滩边用饭,不远处还有一座桥跨在渭水河之上,过了这座桥再走一段距离就是高陵了。
张阳打算路过高陵,再去龙首原看看,想看看是不是真如阎立本所言,李世民打算在龙首原开辟一个宫殿。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唐除了长安城的太极宫,还建设了大明宫与兴庆宫。
耗费的民力也不少,更不要说是大明宫在李世民的晚年开始动工。
相传在秦国,从长安县樊川秦岭飞出一条黑龙,这条黑龙腾云驾雾一路朝着北面而去,就为了去一趟渭河饮水,而它经过的渭水北面形成了一座山,这座山就被称为了龙首原。
当然也有传言说,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黑龙所化,不论传闻是什么样的,总之渭水北面的那片地方由此得名。
当然了这种坊间传说是不可考的,谁也没有见过黑龙。
当年在龙首原附近建设过大秦的阿房宫,大汉的未央宫,到现在李世民想要建设大明宫。
李世民这个皇帝已经被尊为了天可汗,可他的事业心一直强迫着他,他想要比肩秦汉两代,如此便要修凿汉时的太液池,也想要在龙首原建设宫殿。
毕竟秦汉两代的那几位帝王,一直都是后世皇帝的偶像。
李世民终究没有去泰山封禅,或许他这辈子都不会去了,只是对这泰山远远祭拜,如此也能记载史册。
这也许会成为,这位天可汗一辈子的遗憾。
既然有了遗憾就要弥补,李世民想要在追随强秦盛汉的道路上,继续奋进。
做以前皇帝做过的事,拿回中原的失地,开疆拓土,励精图治。
路边有几个老农看到了成群的孩子,他们痴痴地笑着。
当公主与皇子不再那么地高高在上,他们与普通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也就在大家正在用着饭食的时候,一个老人家走了过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许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笑道:“公主皇子在这里何其快活,到底是你这位骊山县侯快意快活。”
张阳起身稍稍行礼,“许国公说笑了,既然在这郊外恰逢,不如一起用饭?”
高士廉点头,“老夫正有此意。”
这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家竟然还活着,已经有些年没有听说他了。
当初他帮李世民编修氏族志,识人善用,在贞观初期帮李世民站稳了脚跟。
与这位老人家说不上熟,见过的次数屈指可数。
张阳不喜欢他的目光,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人的目光还是这么地锐利。
对这位老先生也没什么好感,他一句话就让李百药在礼部一待就是数年之久。
当权者能够轻易摆弄他人的命运,就像是这位许国公摆弄李百药的命运是一样的。
第七百一十二章 龙首原
两人相对而坐,打开从骊山带来的食盒,食盒中是一只煮好的鸡。
高士廉也不客气,扯下一只鸡腿咬下一口唇齿皆是油星子,甚至有不少油水流在了胡须上。
一人一张饼,两人共食一只鸡,其余的食物都是孩子们的。
张阳啃着饼,看老人家黑黑的指甲与那没有洗过的双手抓着鸡肉,顿时没了胃口。
高士廉又道:“朝中因为教化蛮夷之策争论许久,自从张大安与李义府回来之后,这两人屡屡在朝堂上与长孙无忌辩驳。”
张阳依旧自顾自啃着饼。
高士廉也拿起饼啃着,试图盖住口中的油腻,接着道:“张大安与李义府一回长安城,就能够给礼部如此大的助力,老夫看过当年裴行俭的策论,等裴行俭回来,礼部会更厉害,年轻一辈的锋芒如此之大,长孙无忌多半是有对手了。”
听这个老人家絮絮叨叨讲着,张阳的思绪完全过滤了这些话,而是目不转睛看着河边发呆。
高士廉又道:“老夫当初第一次见你,与你相谈便以为你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现在看来是老夫看错了,这么多年了老夫很少有看错一个人。”
“不!”高士廉又自我否定的道:“非是老夫看错,而是你藏得太深了,你还藏着什么?”
“许国公,我光明磊落,我什么都没藏。”
“嗯。”高士廉的神情多了几分赞赏之色,“少年英杰就该有这样的城府。”
与坏人接触多了你也会变成坏人,高士廉就是一个坏人。
换一种说法,高士廉是名仕中的坏人,只不过他的那些好名声盖住了他是一个坏人的本质,一个好人中的坏人,才是最可怕的。
按照这位老人家的活法,活着太累了。
像高士廉这样的人在朝堂上还有很多,不过绝大多数都没有高士廉这般的境界。
张阳低声道:“所以我才会想着离开朝堂。”
高士廉叹息道:“那你可曾想过,到了最后陛下为何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方式来治理突厥蛮夷?”
蛮夷?这是老一辈人对突厥人的称呼,在老一辈人眼里突厥人就是还没开化的人,就是蛮夷。
张阳颔首道:“我已经不是礼部尚书了,陛下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与我无关,礼部做了什么也和我没有关系,我离开朝堂已经三年了,这三年以来我很少过问这件事,就算是许国公与我说了,等您一走我就忘记了这些话。”
高士廉抚须道:“这鸡肉不错,看你也不吃老夫就带走了。”
老人家捧着还未吃完半只鸡离开了,张阳甚至怀疑这个老家伙就是为了拿走一整只,才用他那没有洗过的双手撕扯鸡肉。
张阳闭上眼,长出一口气,将那只双手从自己的印象中抹去,哪怕是用筷子也好。
只是睁开眼又发现这个老家伙站在自己的面前,张阳不解道:“许国公还有什么事吗?”
高士廉抚须笑道:“老夫听说魏王殿下病了?”
李泰现在在做什么?他多半窝在家里煮着茶叶蛋,吃着火锅。
这胖子最近的日子很惬意。
见张阳不答话,高士廉又自觉没趣便离开了。
一家人在渭水河边用完了饭食,便就这么悠闲坐着,消消食之后,再去龙首原看看。
孩子们的精力总是旺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武与徐慧还有李丽质已经不带着这些弟弟妹妹们玩闹了。
年龄过了一定阶段,玩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
再加上认知上的差距,李丽质已经不会因为这种扑水和跳绳感兴趣了。
李治抓着一条小鱼而来,“姐夫,我们将这条小鱼炸了吃吧。”
张阳夺过他手里的鱼,在这小子一脸疑惑的目光下又丢入河中,“小鱼不能杀,要是将小鱼杀了,往后就没有鱼吃了。”
“可是小清清说她想要吃炸鱼!就是脆脆的那种炸鱼。”
他说的就是那种裹粉炸出来的鱼,之前给这些孩子做过一次,他们吃得很香便记住了。
又难怪他们都是贪吃的年纪。
张阳揣手道:“有些鱼长不大,有些鱼会长大,长不大的鱼可以吃了,能长大的小鱼就要养着,不然所有人都吃小鱼,这渭河就不会有鱼了。”
“嗯。”
李治重重点头表示明白这番话,言道:“淮南子有言: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就是这般?”
这小子已经开始看这种典籍了,想来也是他最近总是在藏书阁看书。
在大唐没有这么多的童话书,没有太多的童话故事,这些孩子早早就开始接触圣人典籍。
也就是因为没有童话故事,这世道少了很多美好,有人活得现实,有人活得悲观。
现实的人比悲观的人要多,唐人绝大部分都是现实又悲观的。
尤其是跟着李世民起家的那些人,他们经历过乱世,所以他们有着悲观的精神,以至于老师甚至觉得活下去太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