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池中的孩子也纷纷上来,回到房间换上了干净的衣衫。
张阳掰着手中的豇豆,小清清细细闻了闻,没闻出豇豆的味道,她还使劲眨了眨眼。
这女儿是家里的熊带大的,有时候她的行为也像熊,嗅觉也很好,只要细细一闻就知道现在杨婶在厨房中做着什么菜。
张阳将掰好的豇豆放在一旁,见女儿要把生豇豆往嘴里送,便瞪了她一眼。
“娘!爹爹瞪我!”小清清哭丧着便朝着屋内跑去。
杨婶如今笑起来一脸的皱纹,她拿过缸豆讲着,“小郡主虽说很玩闹,也最怕县侯瞪眼。”
只要爹一瞪眼,小清清害怕得就要跑,要不就是躲到娘身边。
这孩子很聪明也很活泼,还有这么一大群的舅舅和姨姨照顾着她。
张阳叹道:“从小要多加管束才是,不然她真的要去长安城发财了。”
雷声又响了一阵,当瓢泼大雨落下的时候,一大家子刚坐下用饭。
李玥吃着饭菜小声道:“藏书阁的楼梯坏了。”
张阳点头道:“明天,天亮的时候我会去修。”
用完饭食,孩子们有半个时辰的自习时间,随着张心安这个小侯爷出生了,弟弟妹妹的学习任务也开始抓紧了。
李玥就要临盆的前两个月,对她们的学习任务放松了不少,现在要开始追上之前落下的课程。
雨水下得很大,像是老天在天上倒水,坐在安宁的家中可以听到雨水落在华清池的中声音,也能听到雨水落在屋檐上的声响,这种白噪音让人很舒服。
弟弟妹妹自习结束便去睡了,稚奴也到了换牙的年纪,张阳让他张嘴,仔细瞧着他的牙床,摇了摇其中一颗牙,“是这颗吗?”
李治张着嘴点头。
仔细看了看,张阳皱眉道:“近来吃饭不要用到这颗牙齿,等它再松动一些,也不用总是用舌头去顶它。”
李治重新合上嘴,“心里总是想着,很不好受。”
张阳放下手中的镊子,“要是心里总是想着这颗牙齿,你就多看看书,将心思都用在别处,自然而然就会忘了。”
“嗯。”李治应了一声,便抱着自己的书卷回去休息了。
小心安傍晚时分睡了,现在用了饭之后,正活泼,张阳守在他的摇篮边低声道:“媳妇,你先休息吧。”
李玥牵着小清清这才回屋,又嘱咐道:“夫君不要太晚了。”
张阳手拿着书卷点头,“我知道了。”
在小心安的摇篮上挂着一些千纸鹤,他光是看着就很开心,一直想要伸手去抓。
听着他咿呀咿呀的声音,张阳翻过一页书,这是之前编写的物理第一卷的内容。
媳妇闲来无事就会将以前所学都写下来。
不过她写得也不完整,有很多地方值得仔细推敲的地方都落下了。
张阳不得不自己动手改动一些地方,这一份只能算是草稿。
编写有一年了,光是这一卷耗费的心力也是巨大。
听到孩子哭了,连忙给他换尿裤,之后继续守在摇篮边,等孩子又睡着了。
张阳这才伏在桌案上睡去,没睡片刻孩子的哭声再次传来。
恍惚睁开眼,天才蒙蒙亮,雨水还在下着,张阳再给他换了尿裤,这孩子也又不睡了。
好在媳妇也睡醒了,她梳理着头发,瞧了一眼儿子。
张阳坐在屋前开始洗漱,这孩子比以前的小清清闹腾得不是一点半点。
一晚上没有睡好,张阳发现自己嘴里疼。
“媳妇,快看看,是不是又起泡了。”张阳张着嘴。
“嗯,又上火了。”李玥神色凝重地点头,“家里还有一些祛火的药材,也是当初孙神医准备的,让婶婶去煮上。”
夫君一疲惫就会上火,嘴里就会很疼,喝点水还好,吃饭时更是要清淡。
这么多年以来的老毛病了,怎么喝药也不见好。
而且时常复发,以前为了国事操心,忙前忙后导致上火,便有了这个病。
现在好不容易成了太府寺卿,也不用再为朝中这么多事情费心,家里的日子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夫君都没有上火过,这一年也一直都在静心养着。
如今儿子才刚出生不到半月,正是一家人最疲惫的时候。
张阳在自己的车间收拾了一番,拿着自己的工具箱来到藏书阁,藏书阁的楼梯下方有两截楼梯已经下陷了。
看了看原因是木板有了腐蚀的痕迹,因为之前藏书阁是最先修建的,用的木料也算不上太好。
后来要修建主屋,这才让礼部送来了上好的紫木,好在当时还剩下不少。
张阳将原来的木板换下来,重新换上紫木,要动其中一块,整个楼梯都要换。
藏书阁内敲敲打打,修理着台阶,早朝刚结束陛下就要来骊山避暑了。
只是当陛下的车驾到了村前,骊山的主家县侯与公主殿下没有来迎接,就连魏王都没来。
按照往年,陛下要避暑也该在六月份,如今都到八月了这才迟迟避暑,比之往年更晚。
这也恰恰说明了现在朝中忙碌,陛下就连避暑的日子都推延了。
八月的关中依旧是酷热。
关中的气候一直都是四季分明的,冬季与夏季是漫长了,到了秋季就是连绵的华西秋雨天,反倒春天气温起伏很明显。
皇帝的车驾缓缓停下,村前站着的只有魏王的侍卫。
最后只有李孝恭匆忙而来,像是刚睡醒一般跑着穿着衣服,场面不忍直视。
李世民掀开车驾的车帘,漫天的雨水还在下着,见李孝恭狼狈的模样,便道:“是朕打扰了,你也回去吧,不用来迎朕。”
李孝恭不顾漫天大雨落在身上,来到车架旁躬身行礼,“陛下,魏王殿下这两日都住在铁匠坊。”
“他还在为了当初那个新事物忙碌吗?”
李孝恭点头道:“说是现在到了最重要的阶段。”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张阳呢?”
“这个……”李孝恭叹道:“或许,他也很忙……嗯,是的吧。”
找不到借口,李孝恭尴尬地挠了挠头。
雨水落在这片大地,眼前的骊山被雨水的水汽笼罩着,李世民皱眉朝着山上望了片刻。
李孝恭连忙又道:“行宫的一切都已准备好了。”
李世民稍稍点头,车驾从泥泞的官道,一路驶入骊山地界,车驾上了骊山特有的平坦路面,这种路面很平整,也没有泥泞,是村子里用砂石与泥浆浇筑的。
车架两侧沾着黄泥的轮子,在这里留下一条黄色的泥印。
李孝恭带着皇帝一家来到骊山脚下的小行宫门口,准确地来说这里不算是行宫,更像是一个住处。
这两年只要是来骊山避暑过冬,陛下都住在这里。
从规制上来看,皇帝住的地方不应该在臣子的山脚下,所以这里不能算正式的行宫,不然就不符合规制了。
既然陛下不计较,也没人再好多说什么。
到了山脚下,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带着小兕便径直走上了骊山,李孝恭看了一眼陛下的背影,便继续帮着这里的宫人搬着宫中带来的行李。
要换以前李孝恭绝对不会做这些力气活,只不过在骊山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人,也没有下人伺候,骊山人各家之间都会相互帮助,李孝恭住在这里久了,都快忘了自己是河间郡王。
寻常的日子,与村民相处融洽,每天都会做一些农活,或者帮工厂做些事。
热情是能感染人的,环境也会改变人的,李孝恭早就没了当初的架子。
上骊山的石阶并不陡峭,李世民发现每走一段路,都会看见一个写着小心路滑的牌子立在台阶边上。
甚至还在两侧修了木头架子,好像是用来让人扶着的。
李世民的脚步依旧,“朕总觉得这小子做这些装点就是给朕看的,怕朕摔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