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殿外还站着一个和尚,这位和尚便是先前去骊山谈造纸术买卖的国清寺和尚,慧旷。
起初他打算南下回国清寺。
但得知玄奘和尚要回来,他便再次来长安城,又得知陛下不让玄奘入关,这才急匆匆来觐见。
对很多人来说去年的冬季都是漫长的。
对这个老和尚来说也是,去年的冬天发生了太多事。
慧旷和尚面对李世民恭敬行礼,“陛下,骊山已经答应将造纸术卖与我们,为何骊山又将纸张交给朝中,张阳鼠首两端,难道陛下看不见吗?”
李世民先是坐下来,轻描淡写道:“据朕所知,你们还未付清造纸术买卖的银钱,再者说骊山给的纸张不过是骊山先前生产的,用张阳的说法,朕买的是骊山的生产人手与工厂,并不是造纸术。”
慧旷和尚闻言沉默下来,此刻他心里像是咽下了虫子般难受。
“陛下,当初张阳承诺过,签下了借据之后他便不再将造纸术卖给他人。”
“嗯。”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犹豫了片刻,“你们与张阳之间的事情朕不清楚,朕只是知道他将造纸厂卖给了朝中,至于造纸术也没有交给朝中。”
造纸术的普及往后或许不再是秘密,以张阳现在的态度,他很有可能价格造纸术传播出去,并且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技能。
骊山不在乎造纸术的秘方有多少人掌握,以现在骊山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没有更好的技术达不到骊山的效率。
更不要说那些和尚了。
慧旷和尚感觉在被张阳欺辱了,这分明就是讹诈。
当张阳将秘方与技术完全分离之后,秘方反倒不重要了。
生产技术才是重中之重。
那才是骊山一直以来能够稳步提升的核心。
慧旷和尚又道:“陛下,老僧还有一事想问陛下。”
李世民本不愿意见这个和尚,之所以会见也是闲来无事,主要是要看看被张阳算计的人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疯了,是不是傻了。
目前来看这个和尚的神智还算是清醒。
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李世民接见了慧旷,就是想看看这些被张阳算计后的人会不会发疯,如此便觉得将张阳吊死在承天门前,是一个很英明的决定,笑道:“且说。”
慧旷和尚放低自己的身子,又低声道:“老僧敢问陛下,为何不让玄奘入关。”
骊山新做的椅子越来越舒服了,尤其是这个靠背的设计,可以很好地缓解批阅奏章时后背的酸痛。
李世民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下来笑道:“玄奘私自出关,且已认罪,朕自然要处置他。”
慧旷和尚又道:“陛下,玄奘本是中原人,中原人出关入关不是应该吗?玄奘游历西域,在西域诸国中称颂东土大唐,就算是有过但也该有功才是,陛下广纳言路,老僧如有失言,还望陛下见谅。”
“呵呵呵……”李世民依旧是一脸的笑容,“且不说他的功过,如他是中原人,也该是朕的子民,朕命他还俗,他却不肯,尔等以为他眼里有朕吗?还是说他自认不是大唐子民了?你所言无非是希望玄奘入关,朕没有责难他,也没降罪予他,只要他还俗,他便能入关,朕的承诺一如既往。”
慧旷和尚觉得进退两难,只好行礼,“陛下,何苦让玄奘还俗。”
李世民终于站起身,见这个和尚已经低下了头,缓缓道:“朕希望他还俗之后可以参加科举,入仕为官,报效社稷,他游历所见所闻都是大唐需要的,大唐建立功业,要开疆拓土,正是用人之际,玄奘走遍了西域,此等人才!朕怎能不用?”
“难道朕让他还俗是错的吗?这天下人人皆可以安身立命,朕自认不是什么圣明君主,也比不得汉武,可朕知道什么是功业,什么是社稷,你们佛门立身中原就不想着为社稷出力?”
再是颔首,这位皇帝一手扶着椅子的靠背,背对着这个和尚沉声道:“你们不该来劝说朕让他入关,你们该去劝说玄奘还俗。”
丢下这句话,这位皇帝便离开了。
三两个太监也是深深看了一眼慧旷和尚也离开了。
第六百五十八章 战报入长安
让陛下心情不愉悦的是与张阳事先有约定,这一次还是让张阳猜对了,这玄奘和尚果然不愿意还俗,这才是陛下不开心的原因。
那慧旷和尚站在原地许久,于是一脸悲怆地离开了。
此刻的沙州敦煌,玄奘看着数十个僧人站立在敦煌道场的佛像之前。
他想起了那位吐蕃故人所言,对张阳的一些认识逐渐清晰。
在吐蕃的那段时日,对他来说是最轻松惬意的。
在沙州越来越多的佛门弟子来看望玄奘,甚至许多僧人想要做他的弟子。
玄奘的身侧有位老和尚,他是当年胜光寺的主持。
听闻胜光寺在一夕之间倒塌,玄奘心头一痛念了一声佛号,低声道:“此事必定不是天象示警,是贼人所为。”
“我等也派人去查问过,此事太古怪,眼下还未有线索。”
讲话的便是当年胜光寺的主持。
玄奘低声道:“当年波颇当真在圆寂前见过张阳吗?”
说起波颇便是玄奘的指路之人,这位天竺高僧给了玄奘指点,玄奘便在贞观三年出关前往西域。
胜光寺主持一脸虔诚,“他先一步去见了佛,圆寂前他留下了一些话语。”
玄奘闭目盘腿而坐,面朝荒凉的沙州低声道:“波颇说什么?”
“波颇圆寂之前说过,你现在是因,他张阳便是果,这世上事总是相生相克,张阳是一个很坚定的人,玄奘你也是一个坚定的人,如今张阳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你玄奘归来必定是困难重重。”
“如此波颇生前的话语得到了应验,玄奘啊。”话语顿了顿那老僧继续道:“此次入关便遭受了这般阻挠,足以可见波颇的良苦用心,早知如此……”
“早知如此又如何?”玄奘反问道。
老和尚安静下来没有言语。
玄奘穿着破落的僧袍,风吹得这单薄的僧袍猎猎作响,闭目低声道:“波颇早已是化外之人,他不会参与凡尘俗事之中,也不会阻挠他人的因果,当该如此,让贫僧自己来面对这份苦难。”
老和尚又道:“有许多人说,张阳若在中原,寺庙难兴。”
玄奘又念了一声佛号,神色平淡地开始念诵经书,远处还有不少工匠在石壁上画像,令众多僧人不自觉肃然起敬。
在内心中玄奘很疑惑,他有很多事不明白,为什么波颇非要在圆寂之前见一面张阳,他与张阳到底说了什么。
波颇和尚与玄奘来说就像是老师,只是因为他的一句指点,玄奘就出关一路西行,去天竺带来的佛经,就这一去千难万险,几乎丢了性命。
对波颇的别样感情,让玄奘心头始终想不明白,张阳到底重要在何处,这个张阳要做什么?
为何这么多的僧人视此人如生死仇敌。
中原又来信件了,陛下又一次拒绝了玄奘入关。
玄奘也干脆留在了敦煌,继续编译经书。
河西走廊,狄知逊瞧着眼前的军报,心中大喜。
裴行俭,薛仁贵,王玄策三人破了大食人的三十万大军,打退了大食人,并且收复了波斯王都,主持波斯一应事务。
这是大唐与大食的第一战。
“胜了!胜了!大唐胜了!”狄知逊高兴地将这份军报交给官驿,官驿的人快马加鞭将这份书信送入长安城。
如今狄仁杰已经九岁了,他看父亲高兴的样子好奇道:“爹,这军报还写了其他的吗?”
狄知逊笑着抚须道:“老夫看过,只有寥寥百余字,说的都是战果。”
狄仁杰皱眉道:“父亲,一万安西军再算上两万高昌人如何打得过大食人,只有三万兵马对抗十倍之军,此战怕是另有缘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