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页(1 / 1)

('

“在下也是考虑安抚蓝田县的县民。”

打量着上官仪,如今他也步入了中年,有了家室也有了更大的负担。

张阳再次直起身子,拿出自己腰间的竹筒水杯,喝下一口茶水,目光看着远方,“陛下与你说过入仕的事,你现在身居骊山主簿,这么小一片不足以施展你的才能。”

闻言,上官仪低下头,有些心虚,“不瞒县侯,陛下确实与在下说过入仕的事。”

在田埂边坐下,张阳也示意他坐下。

上官仪点头在一旁坐着。

两人的目光瞧着那头正在耕地的熊。

“第一次与在下说入仕是在两年前的夏季,那时候骊山正要准备搬迁工厂,那时候以分不开身的理由拒绝了。”

上官仪皱眉又道:“第二次是在去年的夏季,工厂已经步入正轨,而且用了新的技术,那时在下带着陛下讲述骊山如今的制造术,陛下又说起了这件事。”

“当初在下只是一个弘文馆的学士,看不到出路也看不到未来,更不敢说成家,困苦潦倒……”

上官仪是上官弘的孩子,江都之变后上官仪还年少,乱世十多年他都走过来了,一路走到了长安城也算是人缘不错,有人照拂有人举荐。

“在下几次想过骊山,走入仕途,随陛下入长安为社稷出力。”上官仪笑得越发惭愧,“说来还是县侯改变了在下许多想法,尤其是县候对群众的看法,历代发展变法或是国家维系是否稳定,都与群众有分不开的关系。”

“有人说社稷稳定,当安抚地方的名门望族,但这都是少数人,维系少数人而罔顾多数群众的利益是不对的,也是大错特错的,世家立足中原确有千年,但到了如今经历过战乱,中原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乱世家早已不是当年那般。”

上官仪低声说着,眼神越发坚定,“现在的世家想要借大唐的安定,利用社稷之功来继续壮大自己,这个方法是对的,很有可能会让世家再次壮大,甚至到了魏武时期的顶峰。”

“可现在的陛下不是当年的人,天可汗兴科举废中正,为的就是对抗这个腐朽又烂到根子的制度。”

张阳拍着他的肩膀,“你的觉悟还是很高的嘛。”

上官仪笑得越发惭愧,“在下想过终有一日会离开,最好还能兼顾骊山。”

与一个和自己有相同觉悟的人聊天很尽兴,至少大家的方向与梦想是一致的。

说不定那时候他与陛下也是相谈甚欢。

“说来你当初是弘文馆的学士,本就有仕途之名,虽说现在已经辞去,也是可以直接复用的,陛下许诺你什么官位了。”

聊了一番之后,大家说话也能直来直去,没什么好瞒着的。

上官仪可以感受到,在骊山其实没有这么多上下直属的关系,张阳本就是一个很亲和,不讲繁文缛节的人。

与这位县侯的关系更像是朋友。

上官仪回道:“说是入门下省,说来我当初只是一个弘文馆学士,籍籍无名,怎能一下子就入门下省,这便拒绝了。”

“上官兄,陛下是个小心眼的。”

“小心眼?”

“就是记仇的意思。”

闻言,他又是释然一笑,“若此生不入仕途又如何,已经习惯了和乡民相处,若是一入朝堂就要面对一个个官吏,还要与朝中重臣相处,在下反倒是不习惯,就与县侯一样,乡野之地习惯了,再入朝堂便会不舒服。”

张阳摸着下巴的胡渣,“太府寺缺个少卿,一来没有府衙,你可以继续留在骊山,在骊山有你自己办事的地方,就当是个太府寺的分部,二来帮我做一些农耕上的事如何?”

“如此也好。”上官仪起身行礼,“多谢县侯成全,如此既能留在这村县乡野中,又可以远离朝堂,实乃人生一大快事,农耕之事在下也常有专研。”

俩人达成了共识,以上官仪的身份原本就是弘文馆的学士,空降到门下省显然不合适,而且在门下省任职给事中,这个职位是否适合他都不好说。

张阳坚信专业的人要放在专业的位置,如此便可发挥他的才能。

原本上官仪就是一个干吏,这样的人要是留在门下省整天整理奏章,才能不得施展才是浪费。

李世民当年豪言壮语,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就算是看上了某一个英才也不能牛嚼牡丹,只收不管。

与上官仪商议好,篮子中的菜苗也种下去了,张阳拉着小熊回到山上,用华清池的池水给它洗着,先把一身的毛发洗干净,再将爪子洗干净。

它一边吃着大木盆中的饭食,张阳一边给它梳洗。

家里的熊好在不护食,也不会抗拒。

等他吃完了,张阳也将它的爪子洗干净了。

细雨还在下着,它的毛发一时间干不了,张阳拿出家里干净的布给它擦了擦,这头熊便又回到了柴房去睡。

第六百四十九章 只剩两个人的太府寺

百姓疾苦与圣人没有关系,圣人是不会低头的,他们只会借着百姓的疾苦一步步往上走,张口便是万民疾苦,成为了一个个名传千古的圣人。

至于百姓之后的生活是否好转,与朝政有关,与天时有关,与圣人是无关的。

所以张阳每每看各地作物奏报的时候,心里总会将这些圣人狠狠唾骂一遍。

写好了奏章之后,张阳便让这个婶婶送去长安城。

这个骊山县侯半年能够写一份奏章都是难得,自从任职太府寺卿以来,这一个月就写了两份奏章。

朝臣心有讶异,心说那位骊山的县侯转性子了?

寻常朝臣一天写四五份奏章都是常态,唯独张阳这个中书侍郎,一个月写两份奏章,这种事情很是稀奇。

要说这个侍郎,从去年开始就对政事不管不问了,陛下还放任他在众人的眼里无非就是这个礼部尚书立功不少,还是陛下仁德爱才。

中书侍郎送来的奏章是可以直接入中书省的,经过复议之后这份奏章送到了陛下面前。

李世民看着奏章上的内容,张阳无非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蓝田县开展养殖产业,并且制定了一个三年有成效的计划。

第二件事便是让上官仪担任太府寺少卿,碍于太府寺没有官邸,他便留在骊山,协理作物与耕种事宜。

王公公安静地站在一旁,陛下看完这份奏章神情凝重,也不知道县侯的奏章都写了什么能让陛下的神色这般凝重。

良久,李世民开口道:“将这份奏章送入中书省,让吏部造册任上官仪太府寺少卿。”

王公公双手接过奏章,将陛下的话语带给中书省。

张阳已经交出了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并且也交出了都护府职权,只要这小子在太府寺安安分分的,其他的要求都可以答应他。

上官仪这一次也算是入仕了。

李世民倒也乐见其成,便又为了九寺之事苦恼起来,朝中三省六部倒是完备,九寺五监一直零零散散,考虑到职能的问题与往后官吏的分配一直都是小心翼翼。

碍于礼部已经有了这么多的侍郎,朝中六部其余各部并不能效仿,原因是礼部的作用体现得越发明显。

张阳在执掌外交院以来一直坚持着两国相争,外交先行的主旨,如此一来外交院立功不少,人手也越发不够用。

事后,吏部造册之后,便将官身送到了骊山。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人,他是太府寺的主簿贾闰甫。

上官仪亲自在骊山宴请了这个贾闰甫,相当于上下级联系了一番。

贾闰甫本就是谋士出身,身上带着武将习惯,为人爽快,做文臣却不是一把好手,此人现在时常健忘。

张阳迟迟而来,瞧着这个贾闰甫,这个中年男子黑发掺杂着白发。

上官仪解释道:“这位便是我们骊山的县侯,也是太府卿。”

贾闰甫起身行礼,下官见过县侯,“此次前来是来递交太府寺卷宗。”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