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管就管,管不住就拉倒。
年轻的大唐朝堂要的就是这股生命力,要是大家都各司其职不肯冒风险,也不肯进取,那般“和和睦睦”的朝堂才是李世民不想要的。
拉动弓箭,一箭射出,箭矢命中靶心。
李承乾再递上一支箭矢,“父皇好箭法。”
“呵呵,年纪越发大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年能够开弓。”李世民说着话又是张弓搭箭,他意外发现只要将靶子当作张阳那骄傲的笑脸。
如此便可以射得很准。
又是一支箭矢射出,准确地命中靶心。
就这样像是撒气一般,连射五箭,李世民的手肘与肩膀便受不了了,丢下了弓活动着肩膀坐下。
张阳在骊山有再多的银钱又如何,河西走廊还是朕的,河西走廊的赋税也早晚是朕的。
将来年头还很长,且看这小子还有多少利用价值。
他还能活多少年,让人洗干净了承天门,等着他被吊死的那天。
李承乾给父皇温着酒水,“丽质她们从骊山带来的酒水,还请父皇尝尝。”
不懂事的太子在这个时候还提骊山,却不知道陛下因何撒气射箭。
李世民也不怪他,培养太子有些话也不会与这个儿子明着说,提点,提点,又是提点。
不论提点多少次,他都不会开悟。
有些事情只能他自己去体悟,才能有所领会。
程咬金的大嗓子一开口就是哇哇哇的,“陛下,我等去冬猎如何?”
长孙无忌冷哼道:“匹夫不知生灵繁衍生息,这时节去冬猎,猎物要是都被你打完了来年春季就没有猎物了,渔夫尚且知道抓大鱼,放小鱼,也不会这般赶尽杀绝。”
话音落下,程咬金重重一拍桌案,“呔!某家看来,你长孙无忌就是成心不想让陛下快活。”
长孙无忌颔首,“程老匹夫,你也一把年纪了,陛下心系江山社稷,岂会任由你胡闹。”
听着两人的争执,李世民这一次出宫射箭当然不是为了打猎,而是心里不爽利,尤其是想要将张阳那小子吊死在承天门前的想法愈加强烈了。
他派大安经略辽东,朝中自然要过问。
这两年辽东送来的奏章都是亲自过目,听闻这张大安当初在东宫就是个傻愣小子,不想经过张阳指点,此子竟然真有本事,能够将辽东治理妥当。
只要辽东稳妥,养兵养民力,想要拿下高句丽就不会太难。
李世民再次弯弓搭箭,弓弦震动,又是一箭射出,还是精准地命中。
“朕听闻最近朝野上下都在议论都护府都护一职?”
“回陛下,确实有不少人在议论。”长孙无忌回道。
“陛下!某将以为都护乃领兵将领,必要朝中武将担当。”
“非也!”长孙无忌强调道:“都护还要治理关外,只用兵甲震慑,却不知治理,早晚还会要出事,要像教化突厥人一般,教化他们,要人心归附大唐。”
李世民神色烦闷,“辅机,知节,莫要争论了,眼前还有瀚海都护府与天山道,吐蕃,都在修建都护府,事涉中原外交,也该听听礼部的想法。”
程咬金连忙行礼,“陛下,一个生嫩官吏如何能管好都护府。”
长孙无忌同样言道:“臣也以为都护府不该由礼部主持,事关兵事与地方治理,更是关外诸国人心归附,陛下三思。”
“看来你们俩人都觉得,都护府都护的职权不该由礼部执掌?”
程咬金和长孙无忌齐齐点头,在这方面俩人达成了共识,文武双方都想要得到都护府,但首先要让礼部交出都护府职权,再让文武双方争夺。
“此事且还要看玄龄与郑公的看法,朕会好好思量的。”
收复了安西四镇之后,便可以建设安西都护府,如今大唐有了一张新的大饼,这张大饼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再为了自己的地位与眼前的三两利益内耗,拒绝内卷,不去消磨。
而是向外开拓新的利益与新的竞争力,来提高文武大臣积极性的正面影响。
第六百四十章 要夺都护府的天可汗
校场上李世民喝着茶水,时节正是正月,天气依旧寒冷,茶水咽下喉,再次长出一口气,在冷空气中化作一团白雾。
张阳的生意之道,李世民不感兴趣,至于他说的内卷之事,现在还未看到症结所在。
正如传言,这妖人说的话越发令人难懂了。
长孙无忌和程咬金各摆一张臭脸,相看两厌。
李世民又驻足看向远处正在开掘的太液池,将水道堵住之后,河道便露了出来,一批民夫在河道中正挖着,一筐筐的淤泥从河道底部挖上来。
多看了几眼,这位皇帝便离开。
留下程咬金与长孙无忌,牛进达等人还是一副臭脸。
嘴里嚼着肉干,牛进达皱眉看向一旁站得笔直的一副生面孔,“最近没听兵部有招收人手,这人哪来儿的?”
程咬金解释道:“这是李道彦的弟弟,当年李神通将军的孩子,说是让李道宗在卫府安排的位置,先前那个家伙告老了,就让这娃娃顶替。”
牛进达多看了李孝义一眼,不住点头道:“看着满脸的杀气,看来是个好苗子,留在长安城可惜了。”
“李道彦家那几个兄弟看着都不错,这孩子以前给某家孩子厮混,早野习惯了,来军中给他好好练练。”
从过年前到眼下,还未到新年的朝会,朝中对都护府的职权争论愈演愈烈。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这才刚刚坐下不久,一旁的内侍太监小声道:“陛下,徐御史求见。”
想到徐孝德这个人听说他在除夕那天也去了骊山。
这才回到长安城多久?这就急匆匆又来面奏。
李世民颔首点头。
小太监收到眼神,便将人请了起来。
正是休沐时的日子,朝中官吏鲜有穿着官服觐见的,就算是面见陛下也都是身穿寻常衣服。
这也是因为李世民亲近当初那些一起平定天下的老将们,私下里大家还是和以前在秦王府时的做派一样。
瞧了眼徐孝德,便低声道:“正是朝中休沐的时候,朕本希望你们可以多多照料家眷。”
“陛下,朝野上下对都护府的争论愈演愈烈,朝中各部官吏对此事争论不休,各部官吏之间拉帮结派之风不可盛行,还望陛下早作决断。”
徐孝德是个一心只有公平正义的人,一直以来践行着自己的坚持,行动与言语也少有出错,身为御史,这人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
而这种人背景干净,还不在朝中站队,敢于揭发,也敢于对抗恶势力。
这种人任何皇帝都喜欢用。
李世民闻言心中有些纠结,“此事要当下就作出决断吗?”
“若陛下心中已有安排,不如早作决定。”
李世民站起身,看向甘露殿外,背对着他又道:“你怎么看现在高句丽人。”
陛下没有回复话语,反而是问到了高句丽人。
今天各国使者前来朝贺唯独没有高句丽,自隋之后就与中原断了联系。
这联系一断就是数十年,至今没有音信。
对高句丽的评价,徐孝德躬身道:“陛下,臣以为高句丽以辽东山险相隔,若是中原平定王朝兴盛他们便有归附之心,若中原时局动荡,便想要划地而治并且一直都想要越江侵占辽东。”
“自汉以来,高句丽四郡之地讨要封王尤为积极,却鲜有真正的臣服之心,尊中原为上国便听之从之,若中原再次动乱,他们断不会给予中原帮助,甚至还会落井下石,此等国家不征则不服,征讨则臣服却后又反复,是为鼠首两端之国。”
“当年汉光武恢复高句丽王的称号,却在中原动乱之时西进夺取城池,曹魏之前趁汉时动乱,乘势大举扩张。”
“后曹魏两次征讨高句丽,后高句丽遣使臣服曹魏,致使北燕灭亡之后,高句丽乘势又要吞并整个辽东,至此高句丽数次北上导致辽东几经战火,民不聊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