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神中带着兴奋,李治吃力地打开铁箱子,箱子内还有剩余的水,而那个打不开的匣子此刻已经分成了两半。
将其拿出来,李治面对众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开了。”
殿内还是雅雀无声。
李世民嘴角难得有了一抹笑意,又迅速消失,反复又出现再次恢复了严肃。
李治朗声道:“这位吐蕃使者,现在如何?”
他没有回应李治的话语,而是径直走到了刚刚与晋王说话的人面前。
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破解,能够指点破解之法的才是高人。
张阳看着这个使者笑道:“快去把你们的赞普请来,来太极殿向天可汗躬身行礼朝贺,记得多带点吐蕃的特产。”
“你与下臣是否见过。”
“见过吗?”张阳笑道。
“当初在曲江池,也是你破解了下臣的题,你与下臣皆是智慧之士,或许这就是中原人说的惺惺相惜。”
张阳干笑道:“使者误会了,我们之间没有惺惺相惜,麻烦以后多读点书,这个词不是这么用的。”
“当初未请教,当下敢问如何称呼?”
“我叫张阳,是个县侯。”
“下臣佩服!能解开下臣一生未解之谜,此生再无遗憾,从今起,有张阳在大唐一日,我吐蕃卓嘎一脉不再踏足关中一步,立下族规!族中五千男女从此不再参与大唐吐蕃之争,再不冒犯!”
说完话,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用吐蕃人之礼,向天可汗行礼,也向张阳行礼。
张阳目光看着地上的铁匣子,“那个东西你还要吗?”
吐蕃使者卓嘎释然一笑,“已解开,便再无用处。”
说完话,他迈步走出大殿大声道:“请备马,下臣回吐蕃请赞普入关!”
吐蕃使者走了,大殿内依旧有很多议论,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这个铁匣子是如何打开的。
李世民起身离开了太极殿,皇后也离开了。
众人纷纷散去,张阳捡起地上的铁匣子,著名的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用蛮力当然不能无法打开,如果内部绝对的真空,也只能在相对真空的环境中打开。
用水排出空气便是最好的办法。
张阳仔细检查着铁匣子,更不要说在如何这个时代如何做出真空环境。
打量着铁匣子的内部,果然在其内部有一个不起眼的机扩,打开整个机扩就可以发现有个小孔。
当这个匣子中装满水,将水从小孔中倒出,随着水压的变化这个机括就会下压并封住小孔,在气压作用下小孔被封死,至此便打不开铁匣子,很精巧的设计。
一个人影挡住了殿内的烛火,张阳抬眼看去是李孝恭,看殿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
李玥也带着小武与女儿等在了一旁。
“河间郡王这么晚还不回去吗?”
“刚刚有太监传来旨意,让老夫带着你与公主殿下去见陛下。”
张阳了然点头。
李孝恭又道:“听说孙伏伽还在查当初洗劫卢承庆庄院的人。”
张阳跟着走出太极殿,“这都是去年的事了。”
“他觉得这件事有诸多疑点。”
吃瓜都不带吃这么久的,大理寺竟然还在查……
说来这次赴宴,陛下肯定另有准备,宴席不重要,吐蕃使者也不重要,重要的多半是接下来这位天可汗岳父与自己一家人想说的话。
第四百六十六章 君臣吵架
太极殿内的人三三两两离开了,张阳瞧着李承乾向自己迎面走来,“太子殿下,这是要去休息了?”
李承乾感慨道:“今夜会有不少人彻夜不眠,孤实在想不明白为何之前两位大将军用尽力气都打不开的铁匣子,在稚奴手中却轻而易举就能打开。”
“因为水可以排出空气,让铁箱子形成一个短暂的真空腔,虽然这个时机很短暂,也就是在这个真空腔中稍稍给予一些外力,这个小匣子便可打开。”
李承乾低头思考,试图用他仅有的认知来理解什么叫做真空。
过了片刻,李承乾无奈一笑,“吐蕃卓嘎一脉历代以来都是智谋之士,他们一脉的人在西域乃至吐蕃就被尊为智者,这也是松赞干布派他前来。”
“当初凉州一战,也是他们族中人在帮助松赞干布排兵布阵,便是那时牛进达追入吐蕃受到围攻的原因,他们生活在吐蕃的神山下与圣湖湖畔,这些人在各族有着极高的威望,带兵打仗也罢,治病救人也可,甚至现在受松赞干布之命来长安城。”
“中原自然也不乏奇人异士。”李承乾走到太极殿外笑着,“张阳,今晚之后,你会名动天下的。”
听着太子的话语,张阳瞧了眼还站在一旁的李孝恭,低声道:“我们还是去见陛下吧。”
“随老夫来。”
此刻的太极殿还剩下三五宫女正在收拾打扫。
当群臣离开,这个中原最尊贵的地方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甚至还有些阴森。
襁褓中的孩子睡了又醒了,嘴角还流着口水,李玥抱着又拿出手绢给擦去她的口水。
小武也没什么精神,夜已深此刻还要去见陛下。
来到甘露殿前,这里还有三俩侍卫看守。
李丽质将婴儿车推了过来,“母后让人画好了图,以后在宫里也可自己造。”
李玥将孩子放入婴儿车中,她这才放松着手臂,“丽质真懂事。”
看小武打了一个哈欠,李丽质倒依旧很有精神,“我们在殿外等着吧。”
俩小丫头坐在殿前的石阶上,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最是喜欢说悄悄话。
老太监站在殿外,“陛下说入殿就好,不用通禀了。”
李孝恭迈开脚步走入甘露殿,夫妻俩带着孩子也跟着走入殿中。
甘露殿内点着一盏盏油灯,李世民正坐在上座,手里拿着一块铁锭。
坐在一旁的还有长孙皇后。
“行了,不用多礼。”李世民打断李孝恭的行礼,“那吐蕃使者先前与朕说了条件,这才让他进了太极殿。”
李孝恭低头道:“若这次智斗输了,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末将愿带兵前往吐蕃捉拿松赞干布。”
见李世民的目光看向自己,张阳皱眉盯着他手中的铁锭,“陛下天色不早了,有话能明天再说吗?”
李世民没有搭理这话,年轻臣子还忍不住睡意?
长孙皇后对一旁的宫女道:“赐座,倒茶。”
椅子搬入殿中,张阳又接过茶水,喝下一口滚烫的茶水,这才让自己精神不少。
在场的都是自家人,皇后与陛下,还有河间郡王。
更准确地说此刻殿内的谈话,应该算是自家人的商谈。
气氛应该轻松一些才是。
再看一旁的李孝恭,他果然没有见外,拿起一旁的糕点便吃了起来。
“张阳,你之前与朕说过的吐蕃方略,现在可有成效了?”
“外交院一直盯着事态的发展。”
皇帝的目光在李孝恭与张阳两人之间徘徊,安静好一会,他又站起身将铁锭递给李孝恭,“你看看这个。”
李孝恭狐疑地看着这块铁锭,“回陛下,从质量和成色上来看是一块好料子。”
“你可知道这块铁料从何而来?”
“若锻打成刀,比之如今军中横刀不会差。”
李世民双手背负,“这铁料是从骊山而来,青雀让人送来的。”
张阳回道:“这是我们骊山技术的其中一道工序,这种铁料还需要扩大用途。”
“可青雀只给朕看了成果,没说这种铁料的锻造之法。”
做皇帝的喜欢给别人出思考题,话里有话无非就是想说这种铁料的锻造方法也要告诉朝堂。
李泰给李世民看成果也没错,赤铁矿关乎军械制造,让皇帝看到成果也能让他对骊山放心。
张阳躬身道:“骊山铸造所用只用于生产制造,不会铸造兵械,也全仰仗陛下给骊山的应允,让我们骊山的铸造技术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