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孙皇后小声讲道:“就让父皇和孩子们去骊山避暑吧,张阳被禁足一个月,就让孩子们和父皇在骊山一个月,散散心。”
李世民点头道:“骊山行宫都被那小子拆了。”
让李治吃完了饭食,长孙皇后讲道:“玥儿和张阳会安排好的,再者说丽质如今也离不开玥儿,就连国子监的夫子都说丽质的数术长进很多,比寻常的孩子都要厉害不少。”
李世民点头,“也罢,就依你所言。”
宫中开始了为了这件事准备,李承乾也被召见入立政殿。
准备了一晚上之后,第二日的早朝结束,李承乾和李渊就带着李丽质,李治还有李恪,等一群公主皇子前往骊山避暑。
能够出宫,李承乾也替皇爷爷高兴。
很长时间了,皇爷爷就一直在皇宫,去年的时候好不容易可以出宫,就一直住在骊山。
这一次父皇能够主动说出让皇爷爷出宫散心的事情,李承乾的心情好了不少,看来当年的芥蒂在父皇与皇爷爷心中都已放下。
皇家的马车从朱雀门出,一路朝着骊山而去。
张阳正和上官仪还有褚南商议着建设事宜。
三座工厂都交给武士彟看管着,建设规划方面的事情都落在了上官仪身上,也有很多事情上官仪需要去过问褚南。
“骊山令,这三千亩地有一千七百余亩都是耕地,还要再缩减七百亩用来建设,怕是朝中交代不过去。”
“七百亩做一千亩地的赋税,这赋税我们可以交。”
褚南无奈道:“此事不好办,一旦户部来查问田地,必然会问罪的。”
发展大计和田地过不去了,很是头疼。
田亩种植是农业的根本,也是如今李世民想要发展起来的重点。
正思考着,见李泰慌张跑来。
“你们还站在这里做什么?皇爷爷和太子来了。”
“太子?来做什么?”
“说是要来避暑,还有六百兵马护送。”
你说你来避暑就避暑,不就是多几双筷子的事情,这还带着六百兵马护送,这六百兵马就是六百人的食物,让人一阵头大。
心中无奈,张阳跟着李泰带着上官仪和褚南一起来到村口迎接太子和太上皇。
眼看车队就要到了村口,张阳抬眼看着就见到了一群孩子先是下了马车,这些还是不是别人,就是立政殿的那几个。
张阳扶着自己的额头。
上官仪关心到:“骊山令这是不舒服。”
“有点头疼,嗯。”
李承乾和李渊一起走到近前,张阳躬身行礼,“见过太子,见过太上皇。”
“哈哈哈!”李渊大笑着,“张公瑾人在何处,当初输给他的朕都要赢回来!”
说着话,李渊便径直走入了村子,也没管这一群孩子。
还是李承乾领着他们走来,“又要叨扰你了。”
张阳笑着,“不妨事,孩子多一些也热闹,都带到家里去,让玥儿照顾。”
李承乾点头,“此来是避暑,长安城一到夏天闷热得让人透不过去,孤本想让父皇前来避暑,父皇担忧国事也不想去新落成的九成宫。”
张阳看了看后方的兵马,“太子殿下,这个村子里没有这么多的房子给六百兵马,怕是……”
“孤自然是想到了,他们就在村外驻扎,并不会进入村子,也不会打扰村子里的村民。”
“那便好。”
“我要见皇姐。”听到一句奶声奶气的声音,张阳低头看去见到了叉着腰一脸嚣张的李丽质,她还牵着李治。
“先带你们去。”
领着几个宫里的公主皇子走入村子里,带着他们一路来到住处。
第三百四十二章 边关来报
李玥早就收拾好等在了门外。
“皇姐!”李丽质第一个跑了上去。
李玥笑着道:“母后怎么没来?”
李丽质拉着只有四岁的李治,“兕子这才不到一岁,离不开母后,父皇要留在宫中处理国事,母后自然也要照顾。”
李玥又看了看后面跟着的孩子们,高阳一看见小熊就扑了上去,要和小熊打架。
奈何小熊在李玥的注视下不敢反抗任由高阳公主欺负着。
一群熊孩子走入家中,看来小熊的苦日子要来了。
安顿好孩子们,李承乾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孩子就交给你们夫妻照顾了。
张阳道:“不妨事,就当是托儿所了。”
李承乾尴尬一笑。
家里房间也有宫女交给婶婶安排,一大群咿咿呀呀的熊孩子,这场面实在是太可怕了
张阳又看到了杵在原地的李恪,“这位便是蜀王殿下了?”
李恪板着脸点头。
李承乾解释道:“李恪与孤住一起,你安排便是。”
“那就更好办了。”
在村子找了一间空房子,让李承乾的侍卫收拾出来就能住。
带着太子和蜀王,在村子里走着。
有太子的时候自然少不了李泰。
秉持着不输给太子的心思,李泰漫不经心地介绍着村子里的情况。
“去年来的时候,孤还记得,没想到如今有了这么多的变化。”
张阳解释道:“水轮车比之前又多建设了几座,也是为了扩大产能,以后还会多建设的。”
从渭水河往南看去,是一片整理的麦田。
李承乾思量着,“孤当初也考虑过,确实是种麦子更合适。”
张阳点头,“等这些麦子都收获之后我打算做一种用麦子所酿的酒水。”
李泰缓缓抬起头问道:“好喝吗?”
“是一种很清爽的酒水,就是不好保存,最好是现做出来就喝。”
“本王也一定要尝尝。”
李恪就这么一路板着脸跟着,李承乾低声道:“李恪你去看看屋子收拾好没有,怕是那些侍卫大手大脚不会安排。”
“喏!”李恪提着一把横刀行礼便转身离开。
“他在军中习惯了,也一直都是这样,不是很懂礼数。”
张阳点头,“这样挺好的。”
见人走了,这里就剩下三人,李承乾又看了看李泰,“眼下只有我们三人,有些话便不瞒着了,这一次孤前来避暑昨夜父皇召见,其实还有另外一件事交代。”
“太子殿下请讲。”
“是父皇与孤说还要看看骊山的印刷和造纸术。”
李泰冷哼道:“就知道有这等安排。”
骊山的工厂建设在村子的东边,从村子往前走半里地便是工厂,有一条小道通往,张阳带路走着。
脚步稍停,张阳便指向骊山的一处山坡,“太子殿下见到那片山坡了吗?”
李承乾点头。
李泰解释道:“按照姐夫的安排,我们将山坡铲平了,这便可以用来晾晒纸张,每天可以晾晒百余卷纸张。”
走到近处,李承乾接着追问,“一天只能嗮这么一些吗?”
李泰讲道“骊山如今能够生产的并不多,这还要看以后能不能增加人口,民力如此短缺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般已经很不错了。”
太子会这么说多半是带着李世民的意思。
现在的李世民牵挂社稷也牵挂骊山的建设,一来骊山建设得越好,对他来说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朝中的赋税也就越多。
二来眼下骊山拥有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这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件秘密武器,随着技术越来越趋向成熟,提高的产量,生产越多对朝中来说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多。
普及书籍是李世民为了科举和遴选人才的事业上很重要的一环。
或许就连他自己这个做皇帝都没想过,骊山拥有的这些能够左右多少事情。
骊山的利益和社稷是站在一起的,只要这一点不变,骊山就会越来越富裕。
带着李承乾在工厂走了一圈,当他看到了活字印刷那个巨大的滚轮,也是惊呆了。
看太子的神情讶异,李泰不屑冷哼,好似李承乾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