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玥笑道:“我们村子里还做了几床棉被,届时都给皇兄送来。”
“棉被?”
“嗯,就是用棉花做出来的被褥,等到了十二月寒冷之时有了棉被来御寒是再好不过,棉被的价格是二百文一床。”
李承乾苦涩笑道:“棉被的价格还真是贵。”
因为一床棉被需要好几个人手工做,不像做棉线可以用工厂的器械来做。
弹棉花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到现在能够用来弹棉花的工具还有一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要是把棉花直接塞进被褥,也会导致棉花结块和空缺,那样的棉被做出来用了几天就会发现内部的棉絮已经一团了。
还是要先将棉花处理过,做成工整的棉被才行。
“这件衣服就送给太子殿下了,还有之后的棉被也都是送给殿下的,我们还是老规矩不收银钱,只要太子殿下不动声色地给我们打广告就可以了。”
听完这话李承乾还是有些顾虑,“如此一来,青雀会不会有抵触?”
张阳笑道:“太子殿下不用担心他,对他来说要是可以多挣一些银钱,他高兴还不来不及。”
李承乾重新坐下,“这些都是生活的用物,一旦用上了这些东西反而就离不开了,而且价格也低廉。”
看着眼前这对夫妻,李承乾感慨道:“以后你们会变得很有钱,一定是。”
“借太子吉言,我们就先回去了。”
“大安,送送他们。”
张大安行礼道:“喏。”
夫妻俩带着小武走出皇宫,路上买了一些肉菜,还给小武买了一些零嘴肉干。
突厥送来的风干牛肉味道不是很好。
小武正是换牙的年纪,正好给她磨磨牙口。
她的嘴里嚼着牛肉干,因为咬得很吃力,小嘴一张一张地。
“今天宫里有人问学生,说我们是不是一家三口。”
李玥摸着小武的脑袋,“那你说了吗?你是我的弟子。”
小武摇头,“问话的是个长得黝黑的哥哥,就问了这么一句,看着和太子的年纪相仿。”
在宫里的时候谁会和小武说话?也就宫里的孩子了,在立政殿寻常宫女根本不会主动问话,她们赶着伺候小武还来不及。
这话大概率是李恪问的,所有皇子中也就只有他最黑,多半是经常在外面嗮着,也听说这个小子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被李世民丢入了军中历练。
导致李恪的性格沉闷?
这也难怪,小武这丫头现在像是脱去的铅华,整个人很有灵气,皇后非常喜欢她,都快把她收作干女儿了。
相比宫里的孩子玩闹,小武就文静许多。
一个因为熊孩子们闹哄哄的地方,多了一个文静的孩子就会很显眼。
眼看冬季就要到来,长安城各种奔忙的贩夫也开始多了起来。
带着李玥回到家中,张阳重新走到朱雀大街上,沿着街道一直走到了曲江池。
程处默就在这里,他悠闲地烤着一大块羊肉,一旁正是一群壮汉正殴打着一个和尚。
正是当年的海空。
张阳走上前问道:“看来处默兄的心情不错。”
程处默撕下一块肉递上,“没放盐,你先吃着。”
张阳看了一眼这块羊肉,还是血刺呼啦的内部一片血红,根本没有烤熟,“处默兄,在下吃东西不喜欢吃半生的,要不我来帮你烤肉,我的手艺更好。”
“好,程处默点头。”
拿过放在一旁的匕首,将军家的孩子就是好,还能随着带着刀兵,也不怕被官府查问。
把整块的羊肉改刀,这样一来它可以熟得更快均匀。
“像你这么烤肉,就算是把外面的皮都烤焦了,这内部的肉都还是生的。”张阳耐心地给羊肉改刀,再把外面已经烧焦的部分切掉,接着讲道:“吃生食不是一个好喜欢,半生不熟的吃多了会频繁闹肚子,喝水要喝开水,吃肉一定要熟了再吃。”
张阳把一块烤熟的羊肉递给程处默,“这块可以吃了。”
一旁的几个壮汉依旧在痛打着海空和尚。
程处默大口咬着肉,“以前都是这么吃的,早就吃习惯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长安风雪
“闹肚子吗?”
“呵呵。”程处默不屑一笑,“是个人都会闹肚子,你难道不会?”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我这人比较讲卫生。”
对张阳的这种习惯,程处默很不喜欢,就像是一个好好的汉子,非要活得和女人一样干净。
俩人坐在一起吃着烤肉,然后安逸地看正在挨打的海空。
好一会儿之后,几人这才停手。
张阳问道:“还是没有开口吗?”
程处默摇头。
“我们小将军的钱呢?”刚刚打完人的壮汉喝问道。
“贫僧也不知道钱为什么没有送来,贫僧真的按照你们说的写信了。”
程处默吐出一口浓痰,“这倭僧不说实话。”
别看程处默年纪轻轻,这才刚刚戴冠成年一口老痰吐得很是熟练。
张阳摇头叹息。
程处默指甲抠了抠卡在牙缝的肉丝。
稍稍和他移开一些距离,张阳自顾自吃着自己这块烤肉,处默是个粗人,平时卫生习惯有点差,应该说大唐的武人卫生习惯都不是太好,而且洗澡也不勤。
倭僧求饶道:“倭国距离长安城路途遥远,也可能是路上出了意外。”
“出了意外也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张阳揣着手站起身低声道:“明年要再不送银钱过来,就把他的供状交到大理寺。”
海空心如死灰跪在原地。
眼看就要到年关,忙碌了一年的骊山也要进行重新收整一番。
上官仪和武士彟整理着村子里的各项产业与收支。
总结人口,总结生产,还要做好村子每个劳作的人的酬劳分配。
今天村子,还有一件特殊的事情。
在孙思邈主持的医馆旁又开了一间新的医馆,牛闯看新落成的医馆,门匾上就写着骊山外科医馆。
“孙神医,为何要起这么一个名字?”
孙思邈抚须道:“这边是当年张阳的计划,他要开设一个大唐的外科医馆,专门用来治疗外科的伤病。”
“某没有读过什么书,听不懂这些。”
孙思邈抚须道:“外科除了治疗跌打损伤,还能给你治疗牙齿,又或者是腿脚不便利的问题,之前一直没做开设是因为手中的大夫不够,医馆开设至今,换了几拨人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个,也够应付了。”
牛闯知道整个村子就是医馆还是赔钱的,尽管一直都没有赚钱也没有利润,张阳宁可一直花钱也不让医馆倒闭。
孙思邈神色凝重,“也有几个大夫是从宫里的太医署来的,我们给的银钱是太医署的好几倍,他们也乐意过来。”
“都说张侍郎爱钱,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根本不省钱,反而不停地往医馆送钱。”牛闯心中感慨,一直以为张阳就是一个爱钱的才会想着挣这么多的钱。
原来他心中也是有一份高义。
孙思邈拿过一份药方仔细看着,这些大夫中也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一直沿用至今,时常一起专研病情。
给张公瑾的药方也都是众多大夫几番商讨的结果。
或许张阳出于为了救他自己老师,顺手才开了这个医馆,不论怎么样还是佩服他能够持之以恒。
如今张公瑾病情看起来虽然不乐观,至少可以稳住一些病症,通过药汤或者适当的运动来平衡他体内的气血。
尽可能避免病情恶化,一个人的医术是有限的,寻常人家可能就请一个大夫,一个大夫治不了便换一个大夫。
张阳将这么多大夫聚集在一起,以一个团队的形势大家总结经验,一起来制定药方,来提出治病的方法。
大夫们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得到收获,也能从中学到不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