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柳暄红是他的老板。
老板的命令是绝对的。
他不是愣头青,第一天就和老板对着干。
陆师傅板着脸又回了厨房,指挥自家小子快把蔬菜洗净切好。
水灵鲜嫩的蔬菜洗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只鸭子和三只鸡也拔了毛砍成小块排列整齐,陆师傅胸口闷闷的,心疼粮食。
柳老板,到底是个女人,没经过什么事儿。
陆师傅漫不经心地想着,突然,他的大孙子大吼大叫地闯进来,脸庞激动地涨红:爷爷!人,好多人!
陆师傅没好气地瞪他:什么人,好好说话!
爷爷,外面来了好多人吃饭,咱们要快点炒菜!
陆师傅瞪大眼睛。
啥?
饭馆来了好多人?
没等他探头出去张望,宋暖英捏着一叠子便签进来了。
小姑娘清脆的嗓音透着喜悦:大师傅,二号桌子要一盘肉片炒菜花,一份白切鸡,酱菜炒蘑菇,三号
陆师傅听不见宋暖英后面的话了,他抢过纸条子,看到上面歪歪扭扭记录的一摞菜名,耳边尽是客人的吵杂喧闹声。
陆师傅咧开嘴角,大巴掌呼向孙子头上,嗓门洪亮:还看啥看!干活啊!
早上七点开业的饭馆在十点前还有些清冷,但是快十点后,饭馆骤然涌进大批客人,有笑着朝柳暄红招呼的邻居,朝气蓬勃的学生,喜笑颜开的闲汉,大家呼啦啦涌进来,一下子就把店内的十五张桌子坐满了。
有要水的,好奇地看菜单的,拽着服务员询问价格的,柳暄红和三个小姑娘端茶倒水,跑前跑后,忙的飞起。
杜婶子也不得不抽空过来搭把手。
饭馆走的平价惠民路线,一份肉片炒菜花只需五毛钱,半只白切鸡只需两块,进来的客人红了眼,纷纷催促着要点单!
柳暄红想过饭馆的生意不差,但没想到,会这么红火。
客人络绎不绝,从十点到十一点,她就招待了至少三十个客人,等到晌午饭点,附近的厂子工人和干部下班了,饭馆挤的水泄不通,宋致远和宋秋回家匆匆吃饭,便来到门口,给客人发号码牌子。
柳暄红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板凳拿出,供大家等候,又进厨房熬了一锅酸梅汤,拎了俩大茶壶缸子出去,摆上竹筒子,供久等的客人解渴。
大茶壶缸子一遍遍灌水,竹筒杯子刷了又刷,小饭馆的客人们走了一轮又一轮,饭馆后面的碗筷摞得老高。
宋暖英忙不过来了,向柳暄红说:婶,您要不要再招个人?
柳暄红踩着自行车,回家属院请高婶子。
能挣钱,高婶子兴奋得很,说实话要不是高婶子想自己开铺子,她早在柳暄红招服务员的时候就自荐了。
等到下午三点,饭馆依旧满座,但是没有那么拥挤,柳暄红也能喘口气了,她看到朱茜红在门口张望。
柳暄红:茜红姐,您快进来,大家一块吃饭。
朱茜红看着柳记高朋满座,她向来愁苦的脸流露出一丝放心的笑容。
摆摆手,不了,我就是路过。
柳暄红闪过一丝迷惑,但是店里暖英叫唤,她没空寒暄,便暂时放下朱茜红,回店忙去了。
饭馆的红火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柳记关了门。
不是没客人,而是店里预备三天的食材都消耗完了。
陆师傅目瞪口呆。
柳暄红揉了揉眉心:大家今天辛苦了,先回去吧。
陆师傅和几个店员看出她的疲惫,只好憋住嘴,默不作声下了班。
等出了饭馆大门,柳暄红听见他们激动兴奋的叽叽喳喳声。
她缓缓勾起唇角。
宋暖英:婶,您别担心,我哥回去了。
如今虽然开放了,但是城里的粮食还是管控着,柳暄红的饭馆食材一直是直接从乡下采购的。
她备了一个月的货,但只拉了三天的来,剩下的在小宋村和菜农家存着。
厨房食材告急,宋暖英立刻给宋万水口信,让他明早备好食材拉到县里。
柳暄红微微颔首。
没了外人,宋致远和宋秋领着弟弟妹妹在一旁数钱。
宋暖英只管收帐,不盘算总收益。
几个小孩摸着一大匣子几毛一块,高高兴兴地数着,瞧见面值大的,几个孩子高兴怪叫,翻出大团结,更是了不得,宋小果和小月儿急吼吼地挑出拿给柳暄红看,直到柳暄红摸了摸他们的脑袋,小家伙们宝贝似的把大团结放到另一个匣子,笑嘻嘻地对视一眼,继续围着哥哥们数钱了。
当天,饭馆的钱匣子就进了五百六十八块,抛出食材成本,挣了五百一十。
小家伙们瞠目结舌。
宋致远估摸着,饭馆一天就挣了五百,两天一千,十天一万,他们家岂不是不到半月就能成万元户了?!
宋致远惊了。
他知道他娘能挣钱,但是没想到,这么能挣啊!
早前的串串香和卤味都卖的比较贵,平常人家吃一顿要咬咬牙,不太舍得。
柳记,一个卖便宜饭菜的小饭馆也能挣那么多?!
还没脱离贫穷思维的宋家孩子纷纷怀疑人生了。
这还不止,第二天,饭馆盈利六百块,第三天七百,第四天八百,第五天稍微回落,七百多,后面稳定下来,饭馆工作日盈利六百多,周末能上快九百。
食材充足从早开到晚的饭馆人气爆棚,十五张桌子根本不能满足,吃饭的排队甚至排到了一月后!
这夸张的人气当然不仅是松山县人的支持,柳暄红的小饭馆上了本省报纸,又经电视台采访,省内几乎识字看报的人都晓得,松山县有一间小饭馆,便宜实惠又好吃,食客络绎不绝。
街头,周艳艳和贾根民看着记者报纸上的大夸特夸标题全国第一家个体私营饭馆柳记。
俩人脸都绿了。
本省日报明明是他们请来为贾家饭店宣传的,怎么登报的却是柳暄红的柳记!
第40章 红烧鱼
贾家饭店是贾根民的第一次下海创业。
贾家在松山县盘踞多年, 旧社会时就是县里有名的富户,家风清正, 不鱼肉乡里, 欺侮乡亲,竭力虔心帮助困难的人家,家中子弟也出息。
多年的好心也有了好报, 在后来的打土豪运动里,贾家捐了钱财和土地逃过一劫,到如今,贾家虽然没落,明面上进入体制最有出息的是一个贾书记,但人家在松山县, 或者整个省城,盘根错节, 仍是有根底的人家。
作为贾家的小儿子, 贾根民不缺钱, 人脉广, 眼光高, 底蕴深厚。
他们这些人,比普通人知道些消息, 晓得以后的路会好走许多。
反正家中兄姐皆在体制内, 贾根民作为最小的儿子,看上了经商的前途。
他有自己的野心, 盘下半死不活的国营饭店只是贾家投资中的一小笔。
不过到底是贾家的饭店, 排场少不了。
贾根民看上了周艳艳, 也是因为周艳艳有许多超时代的奇思妙想, 他不知道女人的那些想法是从哪来的, 但是只要有利于贾家,贾根民不在乎。
何况,周艳艳的确会来事。
他把贾家饭店交到了周艳艳手里,周艳艳装潢地高档又洋气。
不只是装潢,对饭店的宣传和经营,周艳艳似乎也有独特见解。
说要请记者写稿子,电视台采访!为饭店打广告!
贾根民都惊了。
报纸还不算稀奇,但是现在这年头,电视这玩意儿还不算普及。
贾根民家算是松山县头一批安装电视的,平日里能看的节目不多,但是只要一开机,家里总是热热闹闹地凑上一屋子人,从早到晚不停歇,吃饭都是回家捧来吃。
电视机这么受欢迎,若是贾家饭馆能出现在电视台上,岂不是全国人都能瞧见了?
可真是风光无限。
贾根民不晓得电视台的区别,他认为周艳艳的主意好,脑瓜子灵活,干脆发声,要是她干的好,贾家饭店的经理,就是周艳艳的了。
周艳艳看不上饭店经理的这点小工资,但是说到底,这是份正经体面的工作,不光回乡得意,最重要的是能搭上贾家。
在周艳艳的记忆里,贾家一直是松山县的上流人家,后期,贾根民将贾家发扬光大,一跃成为本省最有钱的家族之一。
周艳艳很清楚,她没读过什么书,也没开过什么公司,不会经营什么,她就是运气好,重新活了一辈子,晓得一些事儿,现在倒卖衣服还好,但是越往后,她的优势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