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是受调为护乌桓校尉的黄忠。
而另外一个,则是主动辞官归乡,却来冀州投奔刘俭的徐荣。
黄忠因为功勋卓著,受封两千石的武职,来到此处完全是在刘俭的意料之中。
但徐荣宁可辞官,也要来冀州投奔,这就有些大大超乎刘俭的意料之外了。
虽然当初刘俭将徐荣推荐往张温麾下时,就大概算到了徐荣会郁郁而不得志,但他实在是没有想到,效果居然会这么明显。
哪怕徐荣事先给自己一封书信,让刘俭想办法给他调动一下,刘俭也觉得是那么回事。
哪曾想,徐荣直接丟官不做,直接奔着自己的麾下来了。
“使君!”
徐荣单膝跪倒在地,双手抱拳,朗声道:“白身之人徐荣,厚颜自荐于使君麾下,结草衔环,亦无悔也!只求使君收下徐荣吧!”
“孟桐快快起来。”
刘俭亲自走到了徐荣的面前,搀扶起了他。
他一脸惋惜神色的看着徐荣,叹息道:“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好端端的,为何要辞官呢?要知道,你走到今天这一步,可是殊为不易。”
徐荣摇了摇头,坚定道:“没什么不易的,徐荣活到快四旬的年纪,方才明白,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昔时满腔热忱,今日早已化为乌有,唉!若无使君这样的英主引领,徐荣此生仕途绝无达成可能,只有跟定能识英才之主,才能一展胸中抱负,可叹徐荣先前不明白这个道理!”
说罢,便见徐荣先是举手加额如揖礼,勉力弯腰,做鞠躬姿势,直身后,双膝又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行参拜之礼,后直起上身,同时手聚到了齐眉的地步。
毫无疑问,这是汉礼之中,最为隆重的一套姿势流程了。
他向刘俭行使此礼,乃是认主之礼。
从今往后,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徐荣就不再是属于大汉帝王的军士了,而是成了刘俭的私人家臣。
饶是关羽和张飞,也只与刘俭兄弟相称,赵云和夏侯兰纵为随从,却也未曾行过如此正式的拜主之礼。
看来徐荣这一次,当真是铁了心的要跟自己捆绑在一起了。
“孟桐啊,何苦如此!”刘俭伸手,将徐荣从地上搀扶了起来:“其实,我是一直视你为同僚的。”
徐荣摇头道:“从今往后,主公大可不必再视我为同僚,徐荣便是主公的家臣,从今往后,徐荣鞍前马后,誓追随主公到底!”
刘俭叹息着拍了怕他的手掌,道:“若如此,我此生绝不相负于孟桐也。”
第一百九十六章 涿郡简大龙
经过西北之战的苦痛之后,徐荣真心的归附于刘俭,并甘愿认刘俭为主公,从此留在了刘俭的身边。
相比于徐荣,另外一位从董卓麾下走出来的黄忠,如今可算是春风得意了。
同样是参加了西北的征战,徐荣郁郁而不得志,甘愿辞官也不愿意继续在西北待了,可是黄忠却在凉州屡立战功,如今成了朝廷正式敕封的护乌桓校尉,威震天下。
不得不说,在用将这一点上,董卓实在是要远远强于朝中公卿同僚。
谁是真正的可用之才,董卓从内心中看的很清楚。
这也是当初刘俭没有把徐荣推荐往董卓麾下的原因。
要是让徐荣去了董卓麾下与他征战凉州……刘俭估计他下辈子也别想等到徐荣来他这认主了。
“汉升,恭喜啊,如今成了护乌桓校尉,成了真正的两千石武官了,日后留名青史,怕也是不在话下了!”
黄忠向着刘俭长长作揖,道:“若非使君举荐忠往西北随军征战,忠也不会有今天,若无使君书信于董卓,询问忠的情况,忠也未必能如遂愿离开西北,使君的照料之情,忠此生不忘,更是无以为报。”
刘俭笑道:“你我乃是至交,何必如此?”
说到这,刘俭又道:“你不日就要前往幽州,乌桓诸事,朝廷全权委托于你,你可莫要懈怠,凉州之战,朝廷欠乌桓突骑军饷,此事或许会在乌桓诸落中引起巨变,说不定什么时候,乌桓就会造反,你切要小心才是。”
黄忠忙道:“多谢使君提醒,忠谨记。”
“还有,我兄弟云长在辽东属国当都尉,还有我师兄公孙瓒,因为军功而被拜降虏校尉,威震异族,我刘家诸多子弟,在幽州各郡皆为各郡守所征辟,你在那边有什么事,尽管言语就是了。”
黄忠听了这话,心中很是感动。
“是!”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字回答,但话语中却充满了对刘俭的感激之情。
“使君,黄忠此生有幸,能成为使君故吏,心实感激,此番来幽州赴任,与使君相隔不远,使君若有吩咐,即派人通知于忠,纵有千难万险,黄忠都会赶来冀州相助,为使君所驱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