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行里的程汝思(程大位)他们用数理之学结合财法之学推算了,按照他的推算,借着这条铁路线再多发两千万两的认购劵问题不大。”“数性至诚,这些数字是不骗人的。”刘确贤这时说道。王锡爵这里把文卷看完后,就放在了刘确贤面前:“虽说国朝现在多了不少专门研究各类规律与方案可靠程度的所谓学者型官僚和技术型官僚,也开始在制定国策时,会习惯性地先听取他们的建议,然后再做出所谓科学的安排,但是,公有没有想过,光是要让朝廷欠债多于国库积蓄就够令天下人不安了,再真按照他们的推算来发债券,岂不更令天下人不安?”“反正到时候都是用银元劵还债,大不了多印一些,那不过是纸而已。”刘确贤这时回道。王锡爵呵呵一笑:“说的轻松,银元劵发多了,就可能会比同样造银元劵的纸还不值钱。”“但现在的情况是,用银元劵的还是没有用银元的多。”“所以,到时候多发银元劵问题不大,大不了少铸造一些银币铜钱,渐渐的让全天下都尽快用纸币。”“至于大宗交易,就把大面额的银元劵多印一些就是,以前不是价值十块银元的银元劵最多吗,以后就让一百元的银元劵最多。”“这样的话,就能彻底实现进入我大明中土的都是真金白银,出去的都只是纸!这样一来,我大明都只是用纸去换来了外面的真金白银还有铁矿、石炭、石油。”“至于天下人更加不安,那他们大可以不买!”“反正,朝廷只会把更多的银元劵往自己债主里发,不买银元劵的,就只能坐视别人手里的认购劵越来越值钱,自己手里的银元劵不但不增加反而越来越不值钱。”“而聪明的人自会知道,这个时候不但不能不买认购劵,还应该多买,甚至还应该把手里的银元劵赶紧都花出去!”“朝廷这里则只需要定期多印,然后又定期销毁,保证堆垛本钱存在,就能用多发债券多印纸币的方式,让天下人都买起来卖起来。”刘确贤说后就问王锡爵:“不知元辅以为如何?”“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的确更利国运长盛不衰。”王锡爵说着就起身道:“那你们就发个回执,我让内阁按你的意思办。”刘确贤“嗯”了一声,便离开了王锡爵这里。没多久,内阁就重新向中央银行提交了要发行债券的银款数目。而天下人也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数目。啪!“五千万两,当朝执政莫不是疯了吗!”“不过是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线而已,竟要发行价值五千万两银元的认购劵。”“这要是在本朝以前,朝廷要两三年的岁入才抵得上这笔债,他们当国的执政是真敢借啊!”给事中乔允在看见这一道要发行五千万两银元的认购劵钧旨后就忍不住拍桌而起。学部尚书谢杰这里在看就这道钧旨后也黑下了脸,压着怒火说:“刘上元这个两面三刀的无耻小人,明明给我说了他会尽量遏制王太仓滥发债券,结果他比王太仓还要激进,政府本来议的是三千万,他却将此增加到了五千万,简直令人不胜惊颤!”第754章 抓紧抢黄金回国,都是朕的黄金!大明的官民们的确对最终确定的债券发行规模感到非常震惊和难以接受。如谢杰一样,很多人也因此都开始声讨刘确贤。因为他们发现刘确贤比王锡爵还激进,还要大胆。毕竟谁都知道,内阁原先定的只是三千万两。而刘确贤却将修京甘铁路的债劵加到了五千万两!所以,一时间弹劾刘确贤的奏疏如雪片般飞进了宫里。但朱翊钧对此却是无动于衷。因为来自后世的他,通过对后世一些国家的了解,其实只觉得刘确贤借天下人钱的程度,相比于后世的某国,都还是算保守的,对天下的掠夺欲望明显还没那么大。所以,朱翊钧对此不以为然。但他能够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这种不怕欠债多的行为的抵触心理。毕竟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让他们习惯了勤俭节约多积蓄的生活方式,骤然让他们发现自己国家欠债严重,自然会让他们惶恐不安。因而。朱翊钧对此也没怎么生气,也不怎么理会,依旧只在宫中享受自己的帝王生活,且已确定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去西南一趟,看看改土归流的情况,再次开启巡视天下的旅程。尽管皇帝对此不以为意,但许多官民却因此夜不能寐。还乡的郭正域因此都没有心情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而在知道这道钧旨后,当场从塌上惊坐起,问着自己孙子郭又恺:“你说什么,王太仓发行了价值五千万两的认购劵募资?”“是的,大明银行已经购买了这里面的一千万两认购劵。”“驿部已经拿着这笔银款招商和招募铁道兵了,听说领的都是银元劵。”郭又恺回道。郭正域当即站起身来,赤脚在地上跺着,急切欲哭道:“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啊!”“亡我大明者,必是他王太仓,还有他刘上元!”“他们都是祸国之辈!五马分尸亦不为过!”郭正域接着又仰天大骂了一句,随后就道:“不行!”“老夫不能坐视他们这样祸国,我要给朝中诸友写信,让他们不要让各官办银行和商行买,也不要自己买,免得将来国穷民匮!”郭又恺回道:“但是朝中的许多人都已经买了,内廷下面的帝国银行就买了五百万两,地方由督抚们请旨办的各大实业银行也买了一千多万两,另有许多宗室勋贵还有朝中官僚和各地豪绅合计买了约三百万两,张、申等士族也买了两百余万两。”“什么?!”郭正域愕然地看向了自己孙子郭又恺,似乎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郭又恺道:“孙儿岂会骗您,现在都抢着买呢。”“怎么会这样。”“他们不是都反对朝廷过度发行债劵,欠债过多吗?”“他们怎么还要争着买,他们就不怕朝廷还不上吗?”郭正域不由得言道。郭又恺回道:“他们都说,自己是为了向朝廷效忠,虽然反对,但朝廷要集资,他们岂能不倾家荡产以资国用?”“放屁!”郭正域爆了一句粗口,就道:“这是向当权者献媚!这是等着把钱借给朝廷,再用朝廷给他们的权力敛财呢,真正忠心的大臣,就不该在这个时候听他王太仓的!”郭又恺听后问道:“所以,我们不买?”“买什么?”“现在把民脂民膏拿去给他王太仓挥霍,才是对国不忠,是意志不坚,我们不能学他们。”“就算他王太仓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我们也不能买!要效忠也不是效忠在这上面。”郭正域说着就道:“把家里的银元劵都存起来,吃什么花什么能节约就节约,尽量一分都不要流到市面上去,免得让他人拿去借给朝廷,让王太仓挥霍!”“你的婚事也推迟一年,告诉你爹,让他去给你未来岳父家谈谈!”郭又恺年轻没什么自信,也就只能听从自己这当过尚书的祖父安排,便在接下来真的只把银元劵往银行来存。但因为买认购劵的人很多,而银元劵又大量用支付工程款与偿还债券的方式流入到民间,所以一时间,认购劵持续上涨,银元劵本身价值反而在开始下跌。而这也让更多人来买认购劵,把一天比一天贬值银元劵借给朝廷。一时间,认购劵因而涨得更快,而银元劵也贬值的更快。很多人也越来越慌,越来越忍不住的要借钱给朝廷,去持有朝廷的债券。“乔公,别写奏本弹劾王、刘等人了,写了也是白写,赶紧把手里的银元劵拿去买认购劵才是正经!”“否则,再不买,这几年都白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