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竟,朝廷也难,建铁路、改河道也是为我们的后代子孙过得好。”“没错!人不能不讲道理,不能不爱国,不体谅朝廷!”“既然朝廷把我们放在心上,体谅我们,我们也得体谅朝廷啊!”其他东厂的潜伏人员也跟着在这时鼓动着。因为朱翊钧承诺占据一亩田地就赔十亩,让很多百姓都动了心。按照历史上土改时的标准,三十亩以上的就属于地主。因为这是自耕农自己独立耕种的极限。而现在,那些家里有个十几二十亩且皆要被占据的自耕农,也就更是因此开始幻想着,自己这样子似乎一下子就能成为地主了,也就很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再加上,如今的大明朝廷一直推行善政,本身就很得人心,很得百姓信任。如今又被潜伏在他们中间的东厂之人一引导。这些百姓也就纷纷磕头对朱翊钧谢恩,然后纷纷站起身来离开了这里,没再拦驾。只有一些也假扮百姓,而背地里受乡绅指派的爪牙,在这时着急起来,喊道:“你们这是干嘛,就因为愿意用田赔偿,你们就接受了吗,血性呢,祖宗呢,土地就有那么重要吗?!”东厂的潜伏人员在这时都注意到了这些人。而这些人在接下来自然会被继续盯上,甚至可能会在被确定有违法之事时被抓走。当然,东厂的潜伏人员也在这时继续反驳这些乡绅爪牙,而说道:“能挣得这么多田地,祖宗知道了也会很高兴的,不会怪我们离开家乡,不守祖业!”“所以,我们也不算对不起祖宗,至于血性,难道非得造朝廷的反才是有血性吗?!”如此一来。即便这些爪牙在怎么努力,百姓们还是一哄而散,都开始回家收拾东西,拜别祖宗亲友,准备得田地外迁了。“你说什么?”“让被占地庶民拦住圣驾没有成功?”反对派官员孙履升很快就从陈遇文这里得知了地方乡绅拦阻圣驾没有成功的事。因为他自己就是山东黄河故道附近的乡绅家子弟。所以,他一直就在关注铁路建造和黄河改道的事,更是早就知道了自己乡里有乡绅们在筹谋鼓动百姓以不想要银元只要田地的理由去拦阻圣驾。孙履升本来还期待对土地有执念的当地农夫能让朱翊钧被迫搁置这项国策。只是,孙履升没有想到朱翊钧化解了地方乡绅导演的这场戏。而化解的方式,竟是答应百姓们请求,承诺用田赔偿要占据的田地。这简直是一张让任何一农民都无法拒绝的饼,甚至只怕许多中小地主都无法拒绝这样的饼。孙履升对此也知道,百姓们不可能拒绝这样的好处,而只是在听陈遇文说后,颇为愕然与失望地问了两句,然后就喟然一叹说:“还是朝廷手里的牌更多啊!”“岂止是多。”“关键现在的朝廷是真的很得人心。”“以前的乡民是宁相信我们乡绅也不相信朝廷,现在是宁相信朝廷也不相信乡绅。”“等着吧,国家真要更加强盛起来,就更加没乡绅什么事了。”“现在应该防备着的是,更有势力的人,提前逼我们把要被占据的地卖给他们,他们是不敢逼百姓的,毕竟也逼不了百姓什么,但他们可以逼我们,尤其是那些卡着我们脖子的。”陈遇文这时跟着叹气说了起来。孙履升点了点头,接着就提醒道:“这样,你写信给几个懂事的普通乡宦,让他们把田都主动卖给我们孙家和你们陈家,别真妄想着以他们的势力而真能得到这里面的好处,我们可以高价买他们的田地。”陈遇文颔首:“我会的。”尽管朝廷这样赔偿,会让很多只习惯性投资土地的大官僚大地主眼馋,而也会加入进来,尤其是以前反对铁路建造和黄河改道的大地主。但这对于朱翊钧而言,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这些人真愿意出去当地主,就算是朝廷赢了。随着麻贵所率大军在京都一带所向披靡,京都一带大量田地,成为了大明的田地。这些土地也就正好可以拿来赔偿被占地国民的田。而且这些土地目前是足够赔偿的,甚至是绰绰有余。因为日本京都平原本就有广袤的沃野良田,再加上日本这个时期也是土地高度集中在武士阶层与贵族手里,如今贵族和武士都被大量消灭,所以一下子空出了大量无主良田,也就足够让大明用来赔偿与分给有军功的将士。只是以后可能不够分,所以朱翊钧才让刘綎准备征讨莫卧儿。京都。随着明军占据这里后,大量贵族和武士变成了骨灰,而被堆砌在了大明军队暂时看管一些堆肥仓库里,以作为将来卖给迁来汉人耕作使用的肥料。普通倭人则依旧成为了矿工,被组织起来在一些金银矿开采金银。日本是一个金银矿丰富的国家。不只是石见银山,像什么佐渡金山之类的矿场也很出名。总之,日本的确是这个时代除了美洲之外的白银主要产地。所以,即便是京都地区也有的是可以开采金银矿的地方。只是之前的日本由于战乱,丰臣秀吉等日本掌权者,没有足够精力开采这些矿产,现在也就由大明朝廷代劳,而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采这些金银。故而,在叶阿贵一些汉人因为在这里有朝廷所赔偿的田地而来到这里后,就看见这里没隔多久就有许多着明式短衣的倭人在矿场采矿,且没隔多久就有写着“肥料”二字的大仓。这让叶阿贵不由得喜笑颜开,对同行的妻子小草说道:“有这么多矿工,说明这里将来不缺人,不缺人也就不缺佃户,早晚还能用地里收得的租子,在这里继续开纸坊,然后或许要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在这里富甲一方,果然这海外没白来!”王小草听后莞尔一笑,抱起孩子跨过一段小溪沟,就道:“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学校,孩子总要读书的。”“会有的!”“我听老陈说了,这里最先来的汉人就是那些被流放的读书人,他们会教我们孩子读书的。”叶阿贵说了一句。作为淮安的富户,他早些年也用继续在附近购置了田地,如今也恰巧因为铁路要经过他的田地,再加上朝廷鼓励他们出海,他也就接受了赔偿海外土地的方案,而也来了海外。现在的叶阿贵对来到本州颇为满意,只是在满意之余,又不由得道:“倭人生活地方也不错,只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喜欢寇掠我大明!”朱翊钧这时也正对诸公卿们提这个问题。因为大明现在许多士大夫也根据去日本的经验和相关资料知道了日本的情况,知道日本不是蛮荒之地,而是有很多财富。朱翊钧在这提到这个问题的同时,就道:“以朕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大明海疆彻底无倭患,不仅仅是灭了日本就行,还得在建设,毕竟王化不仅仅是征服和掠夺该地,而是让该地比之前更富足,以我汉家文明如今之先进,当能让王化日本与移去大量汉人,让那里更好,而不再有人被迫当海盗。”“至于如何开发,以朕的意思,就应该将一些不适合在国内经营的产业转移出去。”第722章 蒸汽工业带来的改变,地主经济被削弱“请陛下示下!”万历二十六年,春。朱翊钧已经回到了京师,所以,他在这么说后,在御前的首辅戚继光就先呼应了这么一句。朱翊钧便继续说道:“像一些高污染、高危险但技术难度不大的产业,完全就可以转移到东瀛和本州去,尤其是本州!”“现在,那里急需让其市井繁荣起来,又有大量还算愚昧的倭人需要赈济,如此,就更应该承接一些最有污染性和最危险的产业。”“本土自当多些青山绿水,而利子孙后代。”朱翊钧说着就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