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很甜的土豆干喽!”
“姑娘,要来碗烧土豆否?”
“土豆肉汤,现做现吃哦!”
万历十三年的初夏,天暖风和,蓟州一带也绿意葱葱。
而在这一带的百姓开始积极于开发贫瘠山地种番薯的同时,通过贫瘠山地收获的土豆则已经被小商贩们沿墟市街道叫卖。
李如松见此情景就将这些奏于了天子知道。
“可见,要想让农桑之事更加发达,天下更富,光靠发现高产作物与推广与鼓励百姓开发山地是不够的。”
“还得辅之以限制官绅扰民掠民的制度才可!”
“同时,朝廷也得秉持不取民利尽锱铢的原则来治国,否则再勤劳的百姓也会懒惰刁顽,也会白发现高产作物与白白兴修水利,也白建很多为百姓运输方便的新路!”
朱翊钧也从各地抚按官知道了同样的民情,且因此在侍御司对申时行等执政公卿说了起来。
“陛下说的是,而这样的制度是因先有新礼而后才有人愿意承认这样的制度,毕竟新礼才更重礼下庶民,更重护民之性命与财产。”
“故需要明确新礼的地位,在新的礼法上,编新的《大明会典》。”
申时行道。
朱翊钧点头:“是当如此,下旨编写新会典。”
“遵旨!”
于是,就这样,大明开始真的以新礼为纲,编写新典,相当于以此为宪,设立一系列真正惠民强国的新制度。
而在编写新会典时,李如松和梁元龙也相继凯旋班师回京。
朱翊钧也因而于视朝之日,在宣治门,下诏晋李如松为侯,世袭罔替,而使李家从此一门两侯,以记李如松漠北开疆之功。
同时,因战胜风寒活了下来且于夏季回来的梁元龙也被封奉直大夫、直接被晋为考功司员外郎,以示重用。
除此之外。
朱翊钧还特地在散朝后于平台召见了这二人。
朱翊钧之所以这么看重二人,原因也自然是两人做的事实在是意义非凡。
虽然李如松等只是在后世的贝加尔湖畔灭了个部落,立了许多碑,但给万历带来的武德却是不可估量的。
“卿之护盔倒也凹陷了不少!”
朱翊钧平台召见李如松和梁元龙时,则先瞅向了李如松,且说了这么一句。
第433章 大功壮威
李如松和梁元龙着征战时所穿的甲胄上殿见君,是朱翊钧特地要求的。
因为朱翊钧倒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远征漠北的标记。
所以,朱翊钧现在就看到了李如松与蒙古人拼杀时的护盔。
朱翊钧这么说后,李如松就道:“回陛下,这是在与大嬖只激战时造成的,也多亏他,臣才没被砍死。”
“卿又身先士卒了?”
朱翊钧问道。
李如松回道:“是!”
接着,李如松又道:“当时正值寒冬,大军长途跋涉,士气正衰,臣不得不亲自接战,否则都会懒得动弹。”
朱翊钧这才颔首,且对孙新吩咐说:“将朕的紫花六面金盔从御用监取来,赐予铁岭侯!”
“御用之物,臣岂敢造次使用!臣请陛下收回慈恩。”
李如松忙跪下匍匐在地言道。
“卿以后便是朕护盔,替朕护住万里河山,朕也就用不着此物,卿若不受,是不欲为朕护万里疆土乎?”
朱翊钧说着就沉声问了起来。
“臣不敢!”
李如松忙回了一句。
而待金盔被内宦捧来时,李如松还是忍不住瞥了一眼,这一瞥就盯着有锁子顿项的六面紫花金盔目不转睛起来。
内造盔甲讲究的就是个华丽而显威武,所以即便见多识广似李如松,也难免会被内造金盔吸引住。
毕竟这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最高超的锻造工艺。
朱翊钧则将金盔亲自递到了李如松手里。
“臣愧领圣恩!”
李如松含泪从朱翊钧接了过来,一时似乎有千万句话想说,却又全部堵在了喉咙,而手指微颤地捧着金盔半天才憋出了这么一句话。
朱翊钧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随即就看向梁元龙:“梁卿可为文臣表率,也赐穿斗牛服一件。”
“臣谢陛下隆恩!”
梁元龙也忙叩首在地,心如乱麻。
他从未想过,自己一吊尾进士有朝一日竟也先穿上了斗牛服,而这也就意味着可见上官不用行大礼,所以他一时自然也就情不自禁地抽噎起来。
“退下吧!”
朱翊钧说了一句后,就结束了这场平台召见。
但他在回养心殿时,因想到此次李如松立功漠北,与文臣方逢时、郑洛离不开关系。
因为若不是方逢时促成俺答和贡在先,又协调诸边镇与中央朝廷矛盾在后,以及郑洛提前备冬衣两万套,李如松也不会敢行此冒险之举,立大功于漠北。
于是,朱翊钧便让人传旨加方逢时伯爵,赐造牌坊三座,以记其抗倭、平缅、定北三功。
郑洛则在原兵部尚书衔的基础上兼领枢密副使,且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为尚宝司丞。
另外,朱翊钧还下旨对负责后勤的文武官员也给予厚赏升官。
“臣谢陛下隆恩!”
数日后,山西大同。
三边总督郑洛谢了恩,然后心满意足地回了府,且哼起歌来,还摇晃了一下脑袋。
新任大同巡抚李辅则在这时不由得笑道:“还是公英明,没有让我们为难铁岭侯,不然也不会有今日之功,连卑职也托公之明,从右布政使直接升任巡抚。”
“学到了吧?”
郑洛笑着问了一句,就好为人师起来:
“在官场上混,就要学会成全他人之美,有的人喜欢功业,你就成全他立功,有人喜欢发财,你就成全他发财,总之你成全别人什么,你也就跟着得到什么。”
“下官受教。”
李辅回了一句,且不由得想到了如今皇帝的喜好。
湖广嘉鱼县。
方逢时这里在受到恩旨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让家人去组织石匠打造牌坊,同时还忘我的继续写起官场见闻录来。
本来有地方官员士绅求见他,想从他这里探知一些朝中秘事,他都以要奉旨写见闻录为由没有见这些官员士绅。
官员士绅们也不敢不满,尤其是在皇帝下旨给其建三座牌坊后,只得坐视方逢时这种改革派大臣在回乡后大肆展示皇家恩德,让一众仕宦之族眼热的很。
对外战争的胜利的确是有助于稳定内部关系的,因为只有对外战争的胜利,皇帝才能名正言顺的施恩。
朱翊钧现在因为远征漠北的胜利也就有了理由厚赏官爵于大臣,进而也就使得大臣之间就出现了荣誉上的差别,也就使得其他大臣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向朝廷证明他的价值。
何况,荣誉背后都涉及到权势地位,进而涉及到经济利益。
而朱翊钧施恩后,许多受恩惠的大臣也各自在笔记里私自称颂起朱翊钧来,同时也有偷偷烧笔记的。
同时,对别的大臣也起着激励之用,汉人骨子里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的,只是近几百年来开始内敛求安逸了,但这种基因还是在的。
“我楚地又有一八角座牌坊了,到底还是立功更光宗耀祖啊!”
来拜访方逢时的袁宗道这一天就在看见方逢时的敕造八角牌坊后而对自己两弟弟袁中道和袁宏道说了起来。
两人也都仰头看着牌坊,眸露着对未来的期许。
李如松这里在抱着金盔重回亲军卫时也令一众将领艳羡,刘綎更是嘀咕道:“陛下到底还是偏心!”
而李如松回府后,甚至还有许多官员士子前来投帖求见。
没错,的确是有士子来求见。
士林素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空谈心性鄙夷武事的,也有好勇斗狠崇尚侠义之风的。
这是因为汉家文明虽然如今是儒学为主,但骨子里也还是有道、法、兵、阴阳、墨等学问影响因子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