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居正则拱手说道:“陛下,虽人欲难灭,但无论如何,这天下为公的行道之本是不能舍弃的,饶是读书人真正做到的也少,但至少不敢明着否定的,很多时候只要执政者坚持以天下为公行道,渐渐也会让这看上去不能遏制人欲之物,成为使天下失序的最后阻碍的。”
“先生说的没错,让执政公卿们在政事堂议一议此事,另外,让上本的南直籍官员选一名代表出席。”
“这事需要一个破局之人,而这个人的选择很重要。”
朱翊钧点首说了起来。
张居正口称遵旨。
很快,顾宪成等就得到了朝廷的正式朱批,言政事堂将廷议此事,让他们上本的南直籍官员推举一名代表出席政事堂。
“我就说他江陵不会坐视这样的事发生而不管。”
顾宪成因而笑了起来,且对李植等人说道:“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妥协,做大事,要沉得住气!朝廷只能罢海瑞、撤废巡警队,至于想让我们士绅让步,减租减息,是断然不可的!”
李植等点了点首。
……
“兄长,南直的民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尤其是这个海瑞,不能让他再在南直隶这么胡来了!他现在不仅仅是严打与组织刁民闹事,还严管诸类政务,包括盐政,他都要整顿;比如严打官盐掺假行为,让官盐质量上去,只是这样的话,让我们如何靠贩卖私盐得利?”
“要是再不想想办法让他离开南直,我们张家今年就要因此损失超一半的利!”
在顾宪成等收到圣旨的当天,次辅官邸。
张四教急切地向张四维说了起来。
张四维听后倒是波澜不惊,只站在廊檐下,看着园中两仙鹤漫步,看了一会儿才道:“海刚峰此人,如果讨厌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升他的官,别的法子都不行!尤其是最好升他到京里任闲职,哪怕是升到一品,也得让他在京里呆着,别让他去地方!”
“没有别的法子?”
张四教说着就一脸愤恨道:“此人若能善终,我心不甘!”
“没有别的法子比升他的官更好,历代首辅都是这么做的,到现在,弹劾他也只能弹劾他迂阔、不通世务、不近人情,这些能治他死罪吗?”
张四维说着就问了张四教一句。
“治不了!”
张四维接着就自己回答了起来:“而如果非说他贪墨、通敌,根本就不会有人信!没准,还会惹一身臊!”
张四教点了点首:“怎么会这样!”
“没办法,徐华亭等士林当初没因他触逆世庙而杀他,是为了削君王之权,以壮臣子胆,才捧了他海刚峰一个天大的直名!”
“而自己造的神,含着泪也得把他捧下去,只是不要让这神仙真的下了凡!现在去要求天子杀了他,不是自己打自己士林一巴掌吗?”
张四维说道。
第214章 政事堂廷议
“那兄长打算怎么做?”
张四教接着问道。
张四维想也没想就胸有成竹道:“时下,吕藿等一大批所谓在南直谋乱的要犯亟待处置,相信江陵既然要拿这些人,自然也是要对这些人严办而为新政铺路的,如此一来,负责审判定惩的刑部尚书就很重要!”
说着,张四维就道:“得力保他海瑞升任刑部尚书!如此江陵自然会喜欢;”
“何况,现在让海瑞直接任闲职,也不妥,易被江陵瞧出端倪,毕竟江陵是有意要借海瑞这尊神佛大杀四方的!”
“而让他待在刑部,相比于让他待在其他六部和都察院,造成的影响要小许多,最多就是使天下官僚结案得结得严谨些才好。”
“兄长说的是,那弟这就去想办法让人弹劾当今大司寇严公直(严清)!”
张四教说着就笑了起来:“严清非江陵亲信,也好弹劾;何况,找他严清的错处,可比找海瑞的错处容易得多。”
张四维也点头一笑。
接着,张四教就道:“不过,兄长,以弟愚见,将来您当国,可不能再允许海瑞这样触逆君父的人不被处死了!活着的神还是没有死了的神好用;谏君者,无论对与不对都得死!”
“这不是为天子之颜面想,是为天下之礼教想!我们不需要臣权大于君权,只需要这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一直持续下去!”
“即便君主无德,也不应明着对付,暗地里算计也就行了。何况,算计一独夫,可比算计一群有士林名望的士大夫要容易许多!”
张四维颔首,看了张四教一眼:“你说的没错,他徐华亭是受了王学的蛊惑,才想着虚君权实臣权,结果却是自己培养出了一个张太岳,又保下了一个海刚峰,而这俩人现在应该都让他乃至整个士林都难受至极!”
“可事实上,承认君道即天道,君德即天德,让君父独治,比让士大夫有匡正君王得失、为社稷苍生谋福祉之志强!”
“所以,为兄才是陛下真正的忠贞之臣,而他江陵不是!所谓事君以忠,为君尽谋,不过是江陵为僭越纲常做掩饰而已。”
张四维挺直了胸膛,而真的觉得自己比张居正要伟光正。
张四教则也很是赞同地点首道:“陛下会重用兄长的,没有哪位天子谁会喜欢权臣,到时候兄长就借陛下之手,废江陵新政!如果陛下不肯,就暗地里算计!”
张四教因是与自己兄长于官邸院内私谈,连侍候的婢女都是站在五十步外,也就低声对张四维说的更直接了些,且还用手掌做了个刀劈的手势。
张四维没有说什么。
次日。
冬雨微冷,紫禁城内外迷蒙如处仙境。
而在政事堂。
朱翊钧出现在了这里,且于此正式开始与执政公卿们御前廷议海瑞在组织的南直民运之事。
廷议制度本来是少则三十人多则上百人的大合议制度,主要是对事关大利害的事进行商议。
但因朱翊钧不想参与决议的人太多,而影响进度和保密性,所以在设政事堂后,就限制了参与决议的人数,如今也就只有政事堂的执政公卿和被特召的人可以一起参与决议。
廷议本来也是可以不用皇帝在场的,大臣们只需将合议结果奏于天子知道且决定即可。
不过,朱翊钧勤政,也有意亲自看看这些大臣们的表现,同时也因为张居正更希望他这个皇帝在场,便也就还是亲自来了政事堂。
内阁首辅张居正、枢密使方逢时、大学士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还有吏部尚书刘应节、礼部尚书潘晟、户部尚书张学颜、兵部尚书兼协理戎政杨兆、兵部尚书梁梦龙、刑部尚书严清,和吏部主事顾宪成皆在朱翊钧出现后,行了大礼。
然后,朱翊钧就先注意到了站在末位的顾宪成。
他已经知道顾宪成是被南直籍官员推选出来的代表,而奉了他的旨意,于今天特别出席这次政事堂的廷议。
但朱翊钧则因为知道顾宪成在历史上和李三才、赵南星等掀起党争风雨的事,就多瞅了他一眼。
而朱翊钧此时认出顾宪成也不难,因为所有出席廷议的大臣,只有顾宪成没有座位,需要站着,其官袍也不是猩红或御赐蟒袍。
“说说吧,南直和浙东出现的事端,诸卿认为当如何处置?”
朱翊钧不久就问了起来。
方逢时这时先起身奏道:“启奏陛下,臣认为现在出现的事端,不能算是民变,而应算是民运;因为目前为止,据报,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暴乱,故以臣之见,不宜将南直现在还闹事的百姓定为反民,因为他们与之前闹事的盗贼匪寇是不同的,所以,朝廷没必要大费钱粮而调兵马去平叛,而对地方造成更大的滋扰,使东南一直不能安定,进而影响接下来对倭的战事。”
“陛下,臣赞同方枢相之言,不宜当成平叛去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