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武媚念完这道奏疏,精神不太好的李治道:“可信吗?”
武媚道:“云初很少弹劾别的大臣,这一次弹劾了,就说明他是有一定把握的。”
李治叹息一声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朕的精神才好一点,长安跟洛阳的纷争这就起来了,云初总是盯着独孤干什么呢,就不能消停一些,给朕一个清闲吗?”
武媚道:“贪腐十万贯这样的大事,陛下也不想理会吗?”
李治叹息一声道:“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独孤给云初挖的一个坑,他本身就不同意云初设定的十六万贯修建一座便道的建议。
皇后若是不信,就把少府监的账目调出来看,少府监的花销绝对没有十六万贯,独孤之所以一直没有公布泰山便道的造价,就是等云初弹劾他呢。”
武媚道:“独孤为何要针对云初设下这样一个无关大局的陷阱呢?”
李治嘿嘿笑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如今呢,云初几乎将整个长安城都翻修了一遍,唯有城南几乎没有动弹,可以说,长安城处处新,处处美,唯有城南破旧如初。
不仅仅如此,云初还规定,整个长安的牲畜屠宰只能在官府监管下屠宰,免得有病腐牲畜肉混入市场,你猜猜看,长安如今最大的牲畜屠宰地在哪里?”
武媚掩嘴笑道:“城南。”
李治又道:“世人多爱食用酱料,你猜猜看,长安最大的酱场在哪里?”
武媚笑道:“城南。”
李治又道:“长安每天都要宰杀大量牲畜,那些牲畜的,皮,毛,角,筋一类的东西又在哪里处置?”
武媚摇着头道:“必然是城南。”
李治笑道:“所以说啊,昔日的“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变成了如今的‘城南韦杜、恶臭十里’。这个梁子结的太大了。
韦氏,杜氏一向与独孤氏相交莫逆,这些年以来,他们已经交锋过无数次了,云初一直想要用最小的代价改造城南,让长安变成一个好看的整体。
可惜,城南的很多地契都握在韦氏,杜氏,以及独孤氏手中,他们自然不肯贱卖,云初那点可以蒙混百姓的本事,在韦杜这里都不好使。
没办法之下,云初才用了自己身为长安副留守的权力,开始重新布置长安的产业群,把脏的,臭的不好的产业转移到了城南,想让城南地价大跌。
如果不是云初在长安过于强势的话,韦杜都有打上门的心思。”
第二十一章 听人说一句实话实在是太难了
云初一连上了三道弹劾独孤谋与滕文仲贪赃枉法的奏疏,都被皇帝留中不发。
就连御史台对此事也不闻不问的,让人心寒。
自从到了泰山之后,皇帝就在行宫里深居简出,就连早朝这样的事情也给免了。
见不到皇帝,奏疏又被留中了,云初对于独孤谋这样的人毫无办法。
看的出来,皇帝不想在泰山脚下再生事端出来。
八月的泰山脚下酷暑难当,想要凉快,就必须去山上,可是,从最后一个工匠下山之后,泰山就被军队彻底的封锁了,任何人不得上山。
中军大营接管了整座泰山的防务,云初这个后军主帅再一次进入了赋闲状态。
这就是薛仁贵为何不愿意担任护卫皇帝行辕任务的原因,一军主帅,动不动就被解除兵权,这绝对是将军们最厌恶的一件事,也非常的打击将军在军中的威信。
现如今,大家伙都靠威信过日子呢,这东西受损一点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情。
泰山附近的山谷里,有不少的溪流,云初觉得这种从山腰上生成的溪水里不可能有鱼,可是,李绩披着蓑衣坐在一块巨石上拿着一根鱼竿在激流中垂钓,又让云初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了。
下到山谷里,仔细瞅了瞅溪水,云初确定这里没有鱼,这才对坐在瀑布附近的李绩高声道:“英公,你在钓鱼吗?”
李绩看一眼没话找话说的云初,缓缓地道:“有。”
云初见李绩提起鱼竿,鱼钩上果然挂着一条长不过一扎,重不过二两的赤红色小鱼。
云初就跳上巨石,来到李绩身边瞅瞅放在巨石上的鱼篓,发现里面居然有四五条赤麟鱼,这种鱼的样子有些奇怪,阔嘴红麟体型纤长,形态似龙相、在鱼篓中依旧蹦跳,看样子也是一个性情暴烈的。
“英公为何会知晓这里有鱼?”
李绩喝一口米酒,瞅着云初道:“从贞观四年起,陛下击败突厥后,再到贞观十五年的十一年间,群臣曾经向太宗皇帝进谏封禅泰山的奏疏有十六次之多。
其中两次,太宗皇帝都准备成行了,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贞观八年,老夫领大军六万配合魏征安抚山东的时候,当时就屯兵在这泰山脚下,目的就在于位太宗皇帝封禅泰山之前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