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你能给我弄一张会飞的飞毯不?我想嗖一下就飞到长安。”
“哥,哥,今天晚上休息的时候,把所有的油灯都给我送过来,说不定某一盏油灯里面装着一个大妖怪。”
阿里巴巴的故事云初当然知道,阿拉丁神灯跟飞毯的故事云初当然也是知道的。
不过,他不认为自己能给娜哈弄到一张飞毯,或者找到一个装着大妖怪的油灯。
小女孩就是一本人形的《一千零一夜》,这个大食女孩的生命跟这些个美丽的故事密不可分,她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把很多的故事记在心里,然后再讲给需要的人听。
毕竟,大食人用来记录文字的羊皮卷还是比较昂贵的,而埃及人制造出来的莎草纸质量又不好,不好用来记录这么冗长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里不是只有一千零一个故事,而是大食人在说多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会在,一百的后面加一,或者一千的后边加一。
娜哈是一个大方的,她在得到一个好东西的时候,就喜欢让更多的人都享受到。
因此上,在大食人小姑娘给她讲过之后,她就会自动翻译成大唐话,再讲给别人听。
娜哈讲的一点都不好,这孩子的文采也不好,手舞足蹈的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很多时候她笑的直不起腰来了,听故事的却听得面面相觑,不知道娜哈的笑点在哪里。
每回遇到搞不定的事情的时候,娜哈都会习惯性找自己无所不能的哥哥。
于是,娜哈在晚上讲故事的时候,先是手舞足蹈的胡说八道一通,再由云初将娜哈颠三倒四的胡言乱语整理成一篇篇精美的故事说给众人听。
至此,人们才知晓,娜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怪的神态跟动作了。
不得不说,《一千零一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集子,原本对大食人一无所知的大唐人,通过听了这些故事,就能知晓大食人的生活习俗与社会状况,他们眼中的大食人会具象化,而不再是虚幻的,不可接触的。
云初不知道这到底算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因为他相信,只要《一千零一夜》进入长安之后,必定会让很多人喜欢。
只要喜欢这个故事的大唐人多了,平康坊里的那些机会主义者,一定会把这些故事演化成其余的艺术方式,最终大赚一笔。
第八十七章 大眼界
大门打开了,进来的就不光是蝴蝶跟蜜蜂,苍蝇,马蜂也会趁机飞进来。
《一千零一夜》只是一个说辞,一个点罢了,自从大唐彻底打开国门之后,进来的远不止这些,甚至会有鳄鱼,毒蛇,河马一类的东西也混进来。
这对一个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国度来说,冲击是非常大的。
当农夫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抬起头看世界的时候,老房子就着火了。
鉴于大唐农夫们又有收集东西过日子的习惯,于是,只要是外边来的,不论好坏,他们都会尝试着收藏一下,在某些时候用一下。
就像佛教,这东西自从汉明帝时期进入中国之后,以前的佛像都是一副西域人的模样。
不信,你去看一百零八罗汉塑像,里面没几个罗汉的相貌跟唐人有关系的。
自从北魏之后,佛像才逐步的向汉人模样改变,不论是五官的调和,还是动作,亦或是笑容趋近于唐人的审美模样。
观世音菩萨像,在大唐以前都是以男子的相貌面对世人的。
少林寺的和尚们为了信众考虑,将第一次将观世音菩萨的像塑造成了女相,这对菩萨来说不算什么,毕竟,观世音菩萨不止一次的以女性化身行走人间。
可就是这样的一点改变,少林寺的和尚们还是不能正大光明的放在大殿上,而是将这一尊女相观世音菩萨雕像放在二进大殿的门背后。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之后,听说就变成了胡人,这个说法在唐以前闻所未闻。
自从李渊在长安登基之后,认了老子为祖先之后,这个传说就莫名其妙的出来了,而且甚嚣尘上。
所以说,文化的发展其实都是跟统治者的需求有很大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统治者才是文化的发起者,而百姓是文化的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说法在大唐很有市场,他们认为,一个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下苦吃饭的人呢,跟文化是不沾边的。
这么说就很讨厌了,至少对云初来说,根本就无法接受,他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跟文化的缔造者。
至于皇帝,那也是人民的一份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