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笔迹干透,贞仪将手稿整理好,收入匣中后,抱起一旁椅中打盹儿养神的橘子。
橘子打了个呵欠,微眯着眼睛,躺在贞仪臂弯中,慵懒地看向窗外。
窗下小桌几上,多年来贞仪一直随身携带的那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被翻到了秋分那一页。
贞仪抱着猫,看着窗外午后秋景,只见入秋后云量明显减少的天际尤其开阔,遂不禁想,所谓“秋高气爽”中的“高”之一字,应当便是源于秋日云量减少,故见天空清澈高远之象。
而云少则雷少……贞仪思及此,微侧首看向身侧小几上的月令集解,低声念道:“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
所以,先人们一直认为雷是因天地间的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上行,故而雷声渐消——
贞仪又看向云淡风清的开阔天穹,思索着天地阴阳之说,遂想,阴气与阳气所指,应当是天地气象运转的统称,或许在探索了解更多之后,便可以给予它们更清晰准确的命名与区分。
秋分中的“分”字,意同春“分”,都是指天地昼夜在此一日得到均分,此两日无论何处都不会出现极昼或极夜之象。区分只在于,春分之后昼长夜短,直到秋分时再次达到平衡,而后便会逐渐走向昼短夜长,如此循环着,直到下一个春分来临。
见得窗外景色鲜明,贞仪想到许多有关秋分时的成语谚语以诗词,譬如“平分秋色”,亦或“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中所写皆不单单只是景色,更藏着节气的特征。
贞仪抱猫静立许久,静静观察着景象变化,其目之所见,皆是无法与人言说的落拓浪漫。
守序的天地间不知第多少次被秋日金黄的余晖填满,试图探寻这秩序源头的贞仪心间亦不知第多少次被这份天然的触动填满,这触动每每又在她心间滋生出更多的敬畏与向往。
房中点起灯时,贞仪再次坐了回去,提笔书写自己的观悟。
直到有仆婢来传话,桃儿走进房中,笑唤道:“二小姐,该用晚食去了!”
此处正是嘉应州赵同知府上,贞仪随家人客居于此。
赵同知早年曾得王者辅厚待提携,去岁年末时亦曾为王者辅写下祭文,对千里迢迢而来的王家人分外周到,待董老太太更是尤其敬重。
赵同知府中住着五六个同贞仪年岁相当的少年小姐公子,有赵同知家中的庶子女,也有其子侄外甥,少年人们在一处学习玩乐,因得了长辈交待,对贞仪大多热情友善。
秋分时节十分适宜出游,此时的广东也终于不再闷热,赵府里的小辈们带着贞仪四处赏景,品尝各色吃食,又乘马车先后去了两趟广州,第一次逛洋货行时,贞仪便被一家商铺里的一只黄铜窥筒吸引,听了售价后,又轻轻放了回去。
窥筒又名千里镜,时下常以西洋贡品的身份出现在宫廷之中,被皇帝用来赏赐宗亲大臣。此等专由贵人赏玩之物,在商行里自然售价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