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经过足足一月的长途跋涉,李昭、王隆率领着六千黄蛮兵终于出了褒斜道。大军抵达眉县,正式踏足了关中大地。
西京留守卫文升及年幼的代王杨侑对李昭这支生力军相当看重,专门安排了官员接引,使者慰问,一路都已准备好了丰盛的军资接待。
李昭感谢了卫文升等人的厚待,随后对使者以蜀道艰难、兵士疲惫为由搪塞,要求暂且在眉县休整,没有急着赶往大兴城。
使者倒也算知趣,了结使命后便回西京复命,同时嘱咐眉县上下对李昭所部供应万全,但有所需不得怠慢。
当夜,李昭等来了张亮的信使,为他送来了河东地区最新的战报。
李唐军队得突厥五百余骑兵襄助,一路攻破霍邑、下临汾,势如破竹。最后在绛城被屈突通率领大军所阻。
屈突通不愧是隋廷大将,眼见李唐锐气逼人,他并未急着在李唐南下险要关隘霍邑设阻,甚至一路干脆让开临汾。
凭借着都督关中、河东诸军事的指挥权,他下令将宋老生连同河东郡内力量纠集一处,合兵堵在了绛县。
这里,是西抵龙门渡、南下蒲津渡的交通枢纽,堵在了这里,便算是将李唐堵在了河东。
李昭见了战报稍稍松了口气,这个结果虽然与预期有些差距,可到底是对他利好的。
在他的努力下,李唐确实遇到了一个强悍的对手。
屈突通乃是现在杨广手里难得的大将,此时得了关中援军,撤回了宋老生的府兵精锐,连同他自己手里的三万骁果、河东郡兵,大军合计共有九万,号称二十万。
再如何险峻的关隘也不是万全,屈突通收缩兵力,合兵拒敌,远比在霍邑分兵可能被李唐各个击破来的厉害。
且不止如此,在收到杨广的诏书后,卫文升等人顶着关中的天怒人怨,再发丁壮十万,此时正陆陆续续向河东驰援。
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庞然大物从天而降,在绛县生生拦住了仅有五万出头、号称也不过十万的李唐主力。
李昭咧了咧嘴,有些感慨于在自己推动下杨广发的狠。这么大手笔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但,这确实可以给自己争取到不少时间。
当然,对历史细节知之甚少的李昭并不知道,若非是他这只胡蝶的翅膀扇动,李唐大军原本应当是在更为稳妥的七月五日起兵,被关中的老淋雨生生在路上拖了半个多月方才继续南下。
只是些许细节,现在已不被李昭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