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李昭极力寻求避战,可有些仗却总是不得不打。
在威逼利诱下,益州南部诸郡大多被李昭平定,兵不血刃。
此时李昭所率领的两万郡兵已是蜀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再加上他携刚刚攻灭弥勒教乱的威势,沿途各郡县大多不敢抵抗。
对这些人不遵命令的家伙,李昭并未既往不咎,但却也高高拿起却是轻轻放下。仍旧保持了他们的官爵和地位。另遣其至残破的巴地加以任用。却从巴地调新归附的豪族、寒门子弟来益南任官。
他试图在蜀中通过人事任命达成一股平衡状态,以便底蕴不足的自己可以完成宏观控制。
在“清君侧”这个口号始终没有对外公开的情况下,他李昭便还是在代行隋皇旨意的假益州行台。即便益州南部诸郡对他再多怀疑、再多猜忌,也大多不敢直接对抗。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总会有些孤勇忠臣想要顽抗到底。
越嶲郡,整个帝国最西南的边疆之地,偏偏选择在李昭抛来橄榄枝后坚决顽抗,发郡兵北上隘口试图阻挡李昭南下。
不得已,李昭只得应战,至当年五月,他率军击破越嶲郡兵与当地蛮夷组成的联军,安抚少数民族首领,斩杀了带头顽抗的隋朝老臣,随后方才终于平定了整个益州之南。
至此,整个益州在名义上俱都归附李昭的益州行台之下。蜀道已断,李昭已有机会在益州割据称王了,而且他现在的局势要比当年冒险作乱的钟会好得多。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似乎都是天赐良机。
在李昭班底之中,不论是已经算作元老的武士彟,还是新进加入的部分地方豪族、寒门子弟,不少人都在接二连三的向李昭私下上述,劝说他尽快更改尊号,割据益州。
照例,李昭对这些上述不予理会。
他既不采纳也不驳斥,依旧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加以对待。收编越嶲郡兵,迁移参与顽抗的少数民族至平原地带,清查田亩、分配土地,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
此时益南刚刚平定,他麾下的主力郡兵兵疲师老。
李昭在越嶲郡内剿灭反叛官员、抄了不少人的家,他此时分文不取,将所获得的钱财俱都分给了麾下兵卒将帅,让部队就地在越嶲郡内进行修整。
但就在同时,李昭却也飞书去往巴中,调韩昭南下。
越嶲至剑阁也足有数百里路,他现在的消息已经非常滞后,在李昭平定益南时他便几乎断了与中原的消息。近些时日里,他始终都在感到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