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东行两天,已抵近鸭绿水时,李昭所部遇到了借粮的。
这是同属于一个团的另一支队伍,队正与副队正同时跑上门来,向李世谟借粮。他们言辞恳切,又是吹捧又是诉苦,让李世谟大动恻隐。
只能说,没有亲身去背粮袋的李世谟还对粮食缺乏概念,他开始并没有太多警惕心,险些就要答应下来,但却被李昭及时发觉阻止。
李昭只说本部兵马军粮亦是有限,暂时无法外借。而后,不顾对方言辞恳求,果断将其拒之门外。
为此,李世谟还和李昭有了个小小的争执。
在李世谟看来,所借之物只是军粮,是为了能让诸军吃饱。团结同袍还是颇为重要的。日后要大军团作战时,少不得需和同兵团的各队伍协同作战,若是此时将人都得罪狠了,日后怕是难以想见。
李昭则只是冷冰冰的回了一句:“每队粮食都是一样的,他们吃完了粮食,怎就能来找某等借?若是每人都来借粮,咱们又能剩下多少?”
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只是留下了些许不愉快。
随后两日里,上门借粮的队伍愈发多了起来,第三天开始已经有了络绎不绝的架势。
这下,连李世谟也终于感到了事情的棘手。
此时距离鸭绿水已极近,距离平壤也已不到一半路程,可除了他们与极少数几个多带了粮食的队伍,其他大部分队伍已开始缺粮。
三十五万五千规模的庞大军团,每日里需要消耗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而现在军团却有了缺粮的征兆。
再走下去,怕就是要断粮的节奏。
没有粮食,如何打仗?
当李昭感知到整个队伍有断粮的风险时,他已然嗅到了大败的气息。
也或许,他开始愈发看懂了这一战。看懂了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杨广先生或者说后世的隋炀帝到底败在了哪里。
李昭一路观察、警惕,提前布局、拉关系,却不想最后还是让这大败的征兆显露在了自己头上。
其实,对于粮食问题,杨广先生还是想得周到的。他批给东征军团的粮草完全够用,甚至足够兵团屯兵平壤城下,再围城一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