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对右武卫大军的安排其实并不复杂。从李昭当前的视角看,无非是尽力保证轻骑、精锐和步兵主力行军速度的一致性。
确保精锐潜行到位时,轻骑与步卒的距离能满足支援所需。
对这点来说,李昭在旁观时也有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可当他深入了解行军安排后才渐渐发觉这其中的困难。
士卒行军必须要休息,而马匹行军不止要休息还得每隔三十里刷洗马鼻。沿途粮草供应需要及时到位,更关键的是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对士卒的体力压榨必须保持在临界点以下。
更需要时刻关注士卒们的心理状态,保持斗志、鼓舞士气。
除此之外斥候、游哨、架梁马、旗令兵的分布需要合理,这不是丢给某个下级军官就可以甩手不理的。
这其中的火候拿捏更远非是几个数学公式能够解决。
而即便能感受到李景对军队的调度十分纯熟,可李昭依然觉得有些心慌。
步卒们每日要行进至少一百五十余里,这已不是一般的急行军了。但李景军令未变,或许对此已有所准备?
辽西之地因系军粮囤聚的大本营,聚拢着天量的民夫。在李景一份军令的调动下,沿途接应工作非常顺利,伙食、营垒一应俱全。
李昭每日里的感受便是赶路、休息、吃饭、再赶路,完全不需军旅操持什么杂务。
在这般高效的运作下,大军很快进抵辽东。而后,夺城精锐、奔驰轻骑依次提速,与步卒大军拉开了距离。
辽泽畔,被芦苇环绕的一处空地上。早已抵达此处的部分夺城精锐等到了他们的将军。带队将官立刻前来缴令。
李世谟此时依然随轻骑运动,只有李昭、部分亲兵部曲跟随着李景,除此之外便是三十个岭南排镩手。
随着李景下马,一众兵卒也立刻下了马背各自抓紧休息。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但作为夺城部队的他们很清楚:接下来多半要借着夜幕掩护行动。
“将军,夺城精锐一百九十一人全数在此!”那将官一边小声说着,一边迎向了李景。李昭则和亲兵追随在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