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这种肥胖肥胖的白羽肉鸡,也是肉制品一大有力保障!
上面之所以如此重视人口素质这一话题,这里有很大的现实原因——小鬼子的平均身高超过了我们一厘米。
‘小八嘎’一直被称呼为什么,倭寇!
倭者,矮人之谓也。
正因为当时‘小八嘎’身高太矮,所以大汉朝给其起了个名字叫“倭国”,‘小八嘎’很不情愿,想改名字却被汉武帝拒绝了。
而这种矮小的侏儒,现在居然比‘华夏父亲’还要高出1厘米的平均数值。
倭寇之所以能够超过‘父国’,有两大原因,其一便是其人尽皆知的‘度种计划’。
唐朝时期,‘小八嘎’已开始“借种计划”,这是一项官方的政策,只是当时并不叫“借种”,而叫作“度种”。
随着国力的发展和战争角逐的频繁上演,幕府统治时期强烈地意识到‘小八嘎’人种的劣势,从那时起他们便开启了“度种计划”。
到了公元十世纪,也就是我国的北宋时期,“度种计划”达到顶峰,也开始记载于文献中。
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北宋时期,我国综合实力达到顶峰。
当时的汴梁城比唐朝的长安更加繁华,这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可见一斑。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艺术、人文都领先世界。
基于此,大宋的男子必是“度种”的最优选。他们以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且饱含诗书、富有才学的男子为目标,将其邀约至客栈,好吃好喝伺候然后完成“度种”。
每当有‘小八嘎’女子身孕三个月,他们就被巧妙地安排回到‘小八嘎’,小心翼翼地在‘小八嘎’生育。
生育期间,怀孕女子还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和奖励。
‘小八嘎’之所以会采取如此政策,只因为‘小八嘎’当时的身高实在太矮了。
根据文献记载,‘小八嘎’的名人如本多忠胜只有1.4米,德川家康1.56米,丰臣秀吉1.4米,上杉谦信1.56米,还有本德川家族另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德川钢吉也只有1.2米。
同时期,华夏男性的平均身高则达到了164厘米,女性也在154厘米左右。
在400年的时间里,‘小八嘎’通过持续不断的‘度种计划’成功将其国内男性150厘米的平均身高提升到了156厘米,女性也达到了142厘米。
‘小八嘎’向来有个特点,就是慕强心理,谁比他强,他就向谁学习。
由此度种计划,除了向唐宋时期男子借种,到了近代,他还多次向欧美等西洋人度种。
据传二战期间,裕仁天皇曾密令,筛选出一些资质较好的‘小八嘎’女子组成“度种”小队,以“劳军”的名义与阿美大兵交合,从阿美人中寻找良好基因。
这在短时间内,就让‘小八嘎’增加了10多万混血儿。其中有一部叫作《蝴蝶夫人》的歌剧就是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创作的。
从‘小八嘎’的明治维新之后的150年时间里,‘小八嘎’男性的平均身高增长到了170厘米,女性也达到了158厘米。
特别是1950年到1980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小八嘎’男性增长了8厘米左右。
在清末之前,华夏人的身高较为稳定。
根据史料记载,男性平均身高164.5厘米,女性154.5厘米。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由于人口爆发式增长和连年战争,人们生活困苦,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华夏人的身高开始下降。
男性平均身高160.5厘米,女性150厘米。
直到民国建立,下降的趋势才被抑制,身高有所回升,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大约1厘米。
去年这一数据变化为,‘小八嘎’男性平均170.4厘米,华夏男性平均169厘米。
这四百多年的时间中,‘小八嘎’男性从平均150厘米增长到170厘米,涨幅20厘米;华夏男性从164厘米增长到169厘米,涨幅为15厘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不光要考虑人种的问题,还有经济方面。
1950年,半岛战争爆发,阿美将‘小八嘎’调整为前线阵地补给地,开始对‘小八嘎’的经济进行松绑。
自那开始,‘小八嘎’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正是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饮食结构。
而咱们在这三十年间依然是艰苦奋斗。
不过现在江澈带回了白羽肉鸡和洛岛蛋鸡,这便是一次重大的利好。
不仅能够改善人民餐桌饮食难题,如果操作得当还能够给广大农户带来更好的收益。
节约了大量外汇不说,创造的利益价值是无穷的。
赶走江澈这个噪耳的家伙后,曾老等人越看两个夸张鸡笼里的种鸡越是欢喜。
欢喜过后便是紧忙将这些金贵的种鸡,妥善安置进行繁育工作。
于是三位老人也没耽搁,当场便命令曹秘书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部门领导召开一次针对性的闭门会议。
会上部门领导和专家听到这个好消息,自然是高兴万分,纷纷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照顾好这些来之不易的种鸡,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繁育扩大。
会议解散后,马老和倪老又在曾老的办公室里,针对这两种鸡的繁育问题聊了好一会儿。
聊的正高兴呢,曾老紧皱眉头说道:“哎?!~怎么总感觉今天好像有什么事儿没办呢?”
“咦!~”
“今儿不是你一大早让我们过来,说要堵江澈,让他接手一部分轻工业工厂改制的么?!~”
“对啊,不是你说要让江澈帮下面五小机械企业找个门路么?!~”
经曾老的这么一说,马老和倪老这才想起来今儿本准备的正事儿。
“是啊,我们是堵江澈的,这小子怎么走了?”
“嗨!~”
“快给这小子打电话叫他回来。”
由于江澈离开时间日久,白玉冰也不知道他具体回来的时间,自己一个人带仨孩子有些分身乏术,便带着孩子回了弟弟家。
江澈回到家发现冷锅冷灶,锅炉都不知道多久没烧了,冰凉。
听邻居那听说白玉冰带孩子回娘好些日子了,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回来之前给家里打电话都一直没人接。
现在日头还早,从邻居大妈家换了块煤,把锅炉引燃烧了点热水把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正想着晚上弄点什么吃呢。
‘吱嘎’,门外传来了停车的声音。
“我说曾老,您老有什么事儿不能一次性说完啊。”
“刚刚把我撵走没多长时间,我到家屁股还没焐热呢,您这又让曹同志把我拉回来。”
“我费劲巴列的从阿美弄了几只鸡回来,您老不说给顿热乎的吃吧,还嫌我碍事把我赶走了。”
“现在想起来有事,又把我拉回来。”
“咱就说啊,可没有您老这么办事儿的。”
江澈一进屋,先是一同牢骚,然后自顾自的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咕嘟!~咕嘟!~’的连喝了两大杯这才解了口渴。
“吆!”
“你小子这次离开这么久,我没念叨你几句就罢了。”
“你反倒说起我得不是了?”
“你要是这么说的话,咱们可就得掰扯掰扯了。”
“出去之前,你跟我请假怎么说了?”
“是不是说的一周?”
“我好心说多批你几天,你自己说不需要的是吧。”
“来吧,咱们来谈一谈延期逗留国外的问题。”
没想到江澈一进屋反倒给了他们一个‘先声夺人’,这可把曾老气坏了。
曾老熄灭了正在抽的香烟,没了刚才的笑脸。
脸一本,公事公办的坐正喝问道。
“嘿嘿……”
“您老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啊,我那不是和您老开玩笑呢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