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夏去秋来,潮湿带来的疼痛逐渐消退。
临淄的秋雨干冷而豪迈,对廉颇而言,这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光。
在楚国的日子里,他的旧伤时常发作。
几个月前,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离世。他心中虽有难过,但并无太多悲伤。毕竟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和妻子都早已有了死的准备,只是早晚的问题。
然而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妻子葬在了楚国的寿春,而非赵国的邯郸。或许再过一两年,他也会随妻子而去,但同样无法葬在邯郸。
廉颇已经九十二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淡忘了回赵国的念头。
岁月如梭,老将已白头,曾经的雄心壮志似乎也随之消逝,只剩下一堆微弱的火苗在风雨中摇曳。
秋日的到来让他的旧伤不再发作,身子骨还算硬朗。他白天会客、教书、读书,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在宽敞的院子里,他常与学生、好友讨论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这对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实属难得。
在寿春的这些年里,他虽享尽荣华富贵,却总觉得心中不踏实。没有了兵马、战争和杀伐,只有沙盘推衍。这段人生虽然富贵豪华,却也是他最不踏实的一段时光。
对于一位老将来说,这种感受真的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在楚国的政坛以及文武百官之中,廉颇如今已成为了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
想当年,他可是名震七国的天才将领。仅仅二十多岁,他初次带兵出征就大败齐军,以区区十万之众,长驱直入齐国腹地,攻占阳晋,令诸侯震颤。凯旋归来后,他被封为上卿,荣耀一时。
后来,蔺相如与和氏璧的故事传为佳话,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名更是流传千古。在那个文人墨客风流倜傥的时代,无数才子佳人对他的举动赞不绝口。一个出身行伍的将军,能在那些高傲的文人心中留下如此美名,实属不易。
当然,让廉颇真正功成名就的还是那场长平之战。
他率领赵国大军,成功抵挡住了白起的凌厉攻势。两位将领各率万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杀伐决断。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双方始终僵持不下。
那时的白起还未声名显赫,可后来赵国一念之差,将廉颇换下,换上了只会空谈的赵括。
失去了廉颇的阻挡,白起终于展现出了他凶残恐怖的一面。他以惊人的速度撕破了赵国的防线,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赵国的南部地区打得支离破碎。
起初,人们或许还未深刻感受到廉颇的重要性,但长平之战后,当白起率领军队横扫六国时,六国将领才真正意识到廉颇的军事才能有多么出众。他竟能在军力不如白起的情况下,坚守数年之久,最后还让大秦的杀神不得不使用诡计才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