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身着华丽盔甲的高大武将,应该就是这支大军的统帅,而其所在的中军,多半就是默啜麾下的鹰师。
这一部分约有万余人,军容还算严整,将近一半兵卒披甲,其中多半不是全身甲,大部分是皮甲,或者干脆绑着块铁片护住前胸处。
这万余人,算是整支大军的精华所在。
作为游牧民族政权,这种程度的装备已经是比较难得的了。
但对比陆与麾下的五千精骑,这些人基本和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毕竟中原王朝的金属冶炼水平以及武器装备的制作工艺,向来领先游牧民族一大截,堪称一骑绝尘。
然而陆与并没有因为对方寒酸的整备,就掉以轻心,小觑对方。
论及实力,对面人均是在马背上长大,娴熟的马上功夫要高出己方一大截。
即便幽州驻军是脱产的职业士兵,严苛的训练依旧难以弥补与生俱来的差距。
至于左右两翼,就有些抽象了。
由于都是骑兵的缘故,散落两翼的骑兵阵型相当分散,整体呈现游离不定的状态,位置并不突出。
基本看不到着甲的情况,算是轻骑兵。
突厥大军整体呈弧型配置,形如弯月,气势逼人。
据李简所说,此阵算是简化版的偃月阵,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也就是中军所在位置,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
即以两翼骑兵快速包抄,吸引对手的兵力,中间的精锐则是趁势直插对手中军,击溃大阵。
因此即便陆与并非深谙军事,也看出其中的蹊跷之处。
因为对方明明摆出的是进攻阵型,但整体表现却是呈现出诡异的挨打姿态,仿佛并不急于发动进攻。
但仅凭直觉,以及对突厥的了解,陆与便已经猜出大半。